第二百八十七節 三亞之現狀(一)(1 / 2)

最初元老院對三亞的規劃是圍繞著田獨礦進行的,大致就是沿著榆林灣沿岸一線進行開發建設。

但是隨著項目推進,他們很快發現原有的規劃並不適合所謂的“海南島南部中心城市”的發展需求--建設用地太少了。季潤之表示如果三亞未來隻定位是海軍港口和資源輸出港的話,選擇榆林灣周邊是沒有問題的,不但港口條件優越,地形上也易守難攻。若是作為一個工商業城市來說則遠遠不夠。所以三亞特別市的選址還是以三亞灣沿岸作為市區。

小艇從榆林堡碼頭啟航,沿著榆林灣的西岸航行,海風獵獵,雖是冬日,榆林灣上的海風依然彌漫著夏天的氣息。

陽光、沙灘、大海……在任何時空,這都是一副美麗的畫卷。然而許延亮卻無心欣賞,他按照站在身旁的湯夢龍的指點,辨識著沿岸的主要山川河流。

“這是兔尾嶺,”湯夢龍指點著,“兔尾嶺和鹿回頭兩個山頭中間就是大東海。”

雖說在另外一個時空許延亮來過這裏,此刻完全抹去了人工建築痕跡和密密麻麻遊客的大東海卻讓他有些陌生。他仔細辨認著這裏的景色,努力與腦海中的印象對照起來。

大致的地形還是一樣的:大東海是一個自然形成的半月形淺水海灣。水麵是月牙形的沙灘,南麵是浩渺無邊的大海,這裏沙平水清,風輕浪細。岸邊的木麻黃,翠綠成蔭。從旅遊的角度來說的確中國少有的亞熱帶風光的海濱景區。

不過此時此刻,大東海還是一片寂寥的海灣,這裏人煙稀少,海灘上除了有少數漁民活動的痕跡之外,隻剩下海灣深處的幾棟略顯破爛的高腳屋了――這些是當初給元老們修建的“海濱度假小屋”,當初也曾經是元老們來三亞的“打卡聖地”。帶著女仆到這裏來度假一度風靡元老院。這幾年元老們的新鮮勁過了,來得人漸少,辦公廳和三亞市政府也懶得經常修繕,幾場台風一過,已然變得破爛不堪,搖搖欲墜了。

本時空的三亞還是不夠吸引人――藍天大海這種資源,要有足夠的基礎設施才能吸引人,元老院在這裏的建設到底還是差了些。“純天然”的小木屋到底無法滿足元老們的享受需要的。

橫渡大東海繞過一個海角便到了小東海。可以看到標誌性的鹿回頭嶺,海軍在山嶺製高點上設立了炮台和觀察塔樓。啟明星旗獵獵飄揚。

山嶺下是一座大型棱堡,拱衛著停泊場。這裏停泊著多艘輕型風帆戰艦。岸上有穿著白色製服的海軍士兵在操練。

“這裏沒有民船?”

“這裏是軍港。照規矩,榆林灣和大小東海都隻有元老院的船隻可以進出停泊,民船一概不能進入。”湯夢龍說,“民船都停泊在三亞灣那邊。”

因為已經事先關照過,所以炮台沒有鳴炮致意。交通艇噴著煙汽繞過鹿回頭,便進入了廣闊的三亞海灣。

從船上望去,在三亞灣的東北方向的海濱出現了成片的建築物,亦能看到檣桅。

“三亞特別市了到了。”湯夢龍用手一指。

三亞源於本地一個土名三亞的小村落。它在唐代有個正式的名稱臨川縣,以“臨河近川”得名。這條河也就因而得名臨川水。

縣址按照《崖州誌》記載,在州城“東南一百一十裏鹽場西南山中”。南依大曾嶺,北接豪霸嶺,東依打狗嶺而西臨河川。

臨川縣在五代時被廢黜,一直到宋神宗才又置臨川鎮。然而到了南宋末年,此地已經成了土匪盤踞之處,在此之後,臨川便再無聲息,明代正德年鑒修撰的《瓊州誌》的記載,此地隻是“石街尚存”。可見已經徹底荒廢了。

但是臨川水的出海口臨川港卻在此時興起了。究其原因,是因為從宋代開始,本地海濱有了鹽場,為了輸出食鹽,臨川水的入海口便成了天然的河港,用以輸出食鹽。

明代在臨川港附近設置了臨川裏,具體的位置就是正處於三亞河和臨川河兩條三亞地區的主要河流中間的“龍坡”。明代崖州所管轄的十四個“裏”中就包含有臨川裏。可見當時人口至少也有百十戶人家。

然而當初元老院的三亞開發部隊到來的時候,臨川裏的人口已經銳減到不到五十戶。且都是所謂的“灶籍”,也就是專職曬鹽的鹽民。顯而易見,此地之所以設了一個裏完全是因為有鹽場的關係,三亞鹽場盡管列入戶部管轄的瓊島六大鹽場之一。年產海鹽亦不過幾千石。王洛賓等人登陸榆林的時候,派人來過此地作了社會調查,當時鹽場處於是近乎廢弛的狀態,隻有少量鹽民還在小規模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