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調整,德隆改為商業銀行,原來的廣州支行便正式升格為總行。德隆雖然總行一直設臨高,但是長期以來的主要業務都在廣州,支行的規模很大,總行機關反而很小。
會議室裏,財政金融部門的來了七八個人,未來中儲行的主要幹部包括周圍的老婆都來了。除此之外就是宣傳口的丁丁,王企益這個時候說去佛山“出差”,隻來了艾誌新。至於劉翔,這個時候也跑去河南島“考察”去了。
元老們圍坐在一張長會議桌兩側,麵前擺著一排排茶杯,茶杯上印著“廣州交易所籌備會議暨南洋公司上市紀念”的字樣――這杯子是突擊燒製的,據說是想搞出一種“熱烈的氣氛”。歸化民工作人員把材料分發給與會的各位元老,又倒好水退了出去,會議室裏隻剩下翻看材料的聲音。
最終的股權結構基本采用了“七元老”中梅川元老的設計。采用四層結構,南洋公司下轄子公司東南亞控股(簡稱東控),東南亞控股下轄全資子公司東南亞經營(簡稱東經)。東經是實體經營主體,東控是專為融資設計的空殼控股公司。再往下則是具體的項目公司。
公開募股和發債都在東控的層麵進行,按照南洋公司(國有)、元老院集體、元老院個人、公開募股:51%:5%:5%:39%的比例進行。39%的部分中暫時還未公開募集的部分暫歸南洋公司。
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增加一層空殼控股公司的方式讓股東與實際經營分開,無論是土著股東還是元老股東均無法影響經營主體東經的實際運作,南洋公司作為東控的大股東以實控人身份控製東經的日常經營。而且東控公司無實際業務,利潤全部來自東經公司上繳的利潤,上繳多少自然是元老院說了算,這樣既方便把利潤再投資擴大生產經營,也方便把控股票的分紅情況。同時,無論東經怎麼做帳,實際情況都在元老院或者說企劃院的操作之內。
募集和發行計劃基本按照楚河的設計,東南亞控股總股本200萬股,1股1元。劃撥元老院集體10萬股,麵向元老個人發行10萬股,申購下限100股、上限1000股,步長100股,彙總統計申購情況後按比例配售。本次公開募股計劃共募集8萬股,占總股本的4%。分三期進行,第一期第二期麵向特定商戶、豪紳定向發行總計3萬股,第三期公開向社會公眾募集,發行5萬股。申購下限1000股,上限10000股,步長100股。
同時,以賬麵價值53萬元的船隻等資產作抵押物,每期均先行發行債券,購買債券作為申購股票的資格,第一期發行債券2萬元,期限三年,利率為10%,配售比例2:1。第二期發行5萬元,期限四年,利率8%,配售比例5:2。第三期公開發行15萬元,期限五年,配售比例3:1,利率詢價上限6%,下限0%,步長0.1%,申購下限3000元,申購上限20000元,步長1000元。
總計股票籌資18萬元,債券融資22萬元,共40萬元,以第三期發行預計利率2%計算,第一年預計付息9000元,綜合利息成本4.09%。
這些材料之前已經發給了與會的元老,個別金融口的元老也參與製定了融資計劃,很快就進入了問詢階段。很快有元老問道:“能否簡單陳述一下發行債券的必要性?”
周圍心想這還要說嗎?文件裏不都寫了!
“這個問題,我還是請相關的元老”
你示意楚河答道:“債券易於土著接受,股票解釋耗費精力。債券便於多次發行,股票增發麻煩。股票屬於賤賣元老院資產,債券維護元老院利益。”
這幾句話頂的問話的元老有點難受,心說雖然現在不是舊時空證監會審材料,南洋公司和金融口其實是在相互配合把事情推進起來,但你好歹注意些態度,讓你簡單陳述你還真挺簡單。
這時程棟接過話說道:“我看你們的股權結構也改了啊,不加之前的資產公司了?”
梅川說道:“是的,我們回去又研究了一下,您的建議是十分正確的,現階段確實還沒必要搞得那麼複雜,元老內部能搞明白的都不多,會增加土著理解的難度,這次就先不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