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不論是滴滴打車,還是摩拜單車、小黃車,美團外賣等等都是采用的互聯網的運營模式,進行運營,最終賺取收益的。
而互聯網運營和傳統的運營,最本質的區別就是,一個以拉取用戶量為主,而另外一個,則是有利潤、支出的考量。
就像小黃車一樣,隻要拉到一定的用戶,就可以利用這些用戶,不斷的融資燒錢,最終達到上市的地步。雖然小黃車最後的結局不妙,但這種商業模式,卻至始至終證明著其效果。
互聯網運營,能夠讓一個小小的十人公司,在兩年內膨脹成為兩萬人的超級大公司,而這個是傳統運營的方式是無法做到的。
就拿外賣來說,放在一個擁有傳統運營思維的老板手中,那就是簡單的多雇傭人手,把自己店鋪的產品進行外賣,利潤和到手的錢,是唯一的考量。
而稍有些互聯網思維的老板,則會自己弄一個簡單的小程序,能夠在這個小程序的平台上點餐,進行外賣。
徹底有互聯網思維的老板,則會燒錢做一個APP,把各個店鋪的產品資源進行整合,自己又雇傭人手專門進行外賣,待用戶量達到一定的程度,就開始進行A輪、B輪、C輪,不斷的燒錢,最終要麼上市,要麼等待並購。
要知道,一個產品,隻要有一定量的用戶,哪怕這個產品賠錢,也還是會有上市公司為了業績進行並購的。
就比如一個上市公司,宣稱自己要進軍文娛產業,這之後,他就要進行文娛產業的收購,或者直接自己組建事業部。
一般而言,自己組建事業部的成效太慢,尋常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直接收購的形式,在收購了別的公司之後,不論這個公司賺不賺錢,都會拉動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的波動,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市值。
而這個,也是很多上市公司,為什麼收購那麼多公司的原因之一,因為他們要刺激股價的升漲,拉動股票價格。
值得一提的是,越能夠用來吹概念的公司,哪怕不賺錢,並購到上市公司之後,也是越能夠拉升股價的,而這個也是美團為什麼最終會收了賠錢貨摩拜的原因之一。
在資本市場,很多資本商隻管你概念好不好聽,容不容易讓上市公司拉升股票,被並購,對於利潤之類的,反而不看重……
當然了,這也是很多公司死在寒冬期的最大原因之一,一個公司的存亡,光有概念是不行的,還必須有自己的營收能力。
葉青進軍打車市場,一個目的,就是打車的概念能夠進行吹噓,能夠拉升股價,另外一個目的,就是能夠在未來形成自己的布局。
事實上,相比起聊聊打車未來帶來的收益而言,遠遠不如他提出打車的概念,所抬升的股價市值,上市公司和不上市公司的運營思維,運營模式,早已變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