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正在實驗的火器叫“一窩蜂”,是趙維給起的名兒,更是他設計出來的。
簡單來說,又是一個與造船類似的例子。
他這個後世腦袋裏的靈光一現,成就了這個在大宋這個時代絕對最強的火器,沒有之一。
不過,說難也一點不難,否則就輪不到趙維靈光一閃了。
就是把原本的單一火箭,放在一塊兒射。
說起火箭,實際上就是在普通箭矢上綁上火藥,用火藥燃燒產生的推力代替弓箭發射出去。與後世發射衛星的火箭原理都是一樣的。
這也應該是最早被應用於軍中的火器,比突火槍、雷火彈都要早得多。可,最沒用的也是它。
這玩意沒有準頭,射程也沒有弓箭遠。
點燃之後,啾的一聲飛出去倒是省時省力。但飛到哪去,就得看老天爺幫不幫忙了。所以在實戰之中應用不多。
之前,趙維就吐槽過大宋的火器實在太弱。
入住新崖山之後,特意去陸秀夫那耍無賴,換了兩個從前在兵部專門研究火器的工匠,想要改進火器。
而他第一個盯上的,就是火箭。
趙維的想法很簡單,一支火箭精確度不行,那老子一射一大片,那準不準還有什麼關係?
就像後世最常見的那種煙花,將多個單體的煙花呈矩陣排列,最後統一點火,統一發射就完事了。
於是,就有了現在正在實驗的這種一窩蜂。
用木箱排列四十九支箭,內裏有木格固定。發射的時候,點燃一根引信,就能四十九箭齊發。
隻要箭瞄準一個大概的方向,那基本上就沒有射不死的活物。
而且,趙維還建議工匠對單一火箭的結構做出了改動。
原本的火箭隻有一個噴射藥管,是火箭的動力。
現在,趙維讓他們在箭尖下麵又加了一個藥管,內裏裝的不是正統的黑火藥,而是硫磺粉、硝石粉,用當地特產的橡膠糅合到一起,與噴射管相連。
這種組合,其實就是後世的照明彈。
硝石在高熱下會產生大量氧氣使硫磺激烈燃燒,產生遠比中空中燃燒多得多強光和熱量。量大的話,鋼鐵都能融化。
而橡膠則是一種阻燃劑,能讓硫磺彈丸燃燒的時間更長。
這玩意比火藥的爆炸威力小很多,本身不會爆炸,但是持續燃燒性強,附著性更是極強。
在箭矢的衝擊力下砸向目標飛濺而出,可以說是沾在哪就燒到哪兒,用土埋水淹都熄滅不了。
這得益於趙維後世那個不正經的工作,就是在煙花廠,知道那種藍色的煙花就是硫磺燃燒的結果。
隻不過,趙維明顯有點不滿意,這威力和他想的有點不差距。
“唉,要是有鎂粉和鋁粉就好了。”
那東西代替硫磺溫度更高,隻一個小小的箭丸就能熔穿鋼鐵。
要是砸人堆裏...嘖嘖,趙維很是憧憬啊!
但憧憬也沒用,宋朝就沒有冶煉鎂和鋁的技術。
回身嗬斥兩位工匠,“威力也就這麼回事了,但射程能不能再加點?起碼也得百步之外至敵重傷才行吧?”
兩個工匠一翻白眼,心中罵:你個棒槌,啥也不懂!那特麼對於箭矢來說,威力和射程有啥區別?射的遠就得勁兒大,那勁兒大不就是威力大?
趙維可不知道被工匠罵了,其實他這吆五喝六也沒是衝工匠,那是給阿爾克看的。
叉腰擺譜,繼續裝大尾巴狼,“這個這個,那個改進突火槍的事也要抓點緊哈!”
“把木管換成鐵管,做的粗一點,不要害怕炸膛。細了能叫炮嗎?再拿燒火棍似的東西來唬弄本王,小心本王剁了你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