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的兩個超前思維,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還很難理解。
即使用過一次,且戰果斐然,可是到取其精華,留住最為重要的關鍵要素,卻也並不容易。
要不是趙維這個穿越者在場,可能這場有著劃時代意義的範本戰役,也隻能當做青史之中的一頁功德了。
別看趙維前世不學無術,可是眼界還是有一點的,而且思考問題的方式更是與這個時代的人有著本質的不同。
況且,他現在可不是不學無術,而是正經的三好學生。
所以,仗一打完,他就意識到了“參謀機構”和“多兵種協同”的重要性,並一手促成了上元節會議。
為的,就是讓張玨這個帶兵者重視起各兵種的建設,還有讓相公們把參謀製度保留下來。
經過兩天的眾議討論,最後終於製定出了有別於以往的巴蜀宋軍體係。
首先,在兵種上,血頭軍將拋棄常規的士兵訓練。
以往宋軍的士兵方陣、陣形戰法,將不再是血頭軍的訓練重點,轉為了解性的輔助認識。
因為正麵戰場根本用不著血頭軍,無論陸戰,還是水戰,血頭軍不可能出現在宋軍的正麵體係之中。
他們的任務就是包抄迂回、潛伏擾敵的專項戰法,將來的訓練方向也是專心強化潛伏、獵殺技能,成為一支專業奇兵。
而且,趙維力排眾議,給血頭軍配備了近百人的,由鐵匠、軍械匠人、衣甲製造工人組成的保障營。
讓血頭軍在訓練和戰鬥中總結經驗,不計成本地專門打造出血頭軍獨有的武器、衣甲,還有單兵用品。
軍職上,血頭軍采取高職低配。
血頭別看隻帶500人,卻是都統製的高位,與王立、曹琦等人平級。
其下個個戰功卓著,餉奉待遇最低的也是同伍長待遇。
而且,趙維發話,血頭軍上下不受職位影響,隻要有戰功,軍階上不封頂。
也就是說,你可能永遠是血頭軍裏的一個兵,但隻要戰功夠,職務做到將軍都沒問題。
除了血頭軍,另一個重要的兵種就是炮兵了。
按理來說,謝明這回出了大彩,功勞一點都不比血頭小。
但是,謝明比較悲劇,他這個炮軍沒建起來。
原因嘛?
廢話,一共就十門小鋼炮,謝明打遊擊的時候還給弄壞了一門。九門炮的炮軍,實在太寒蟬了點。
這讓趙維無比後悔,當初在美洲,怎麼就沒帶兩個會造炮的工匠回來。
現在倒好,那種鑽膛技術釣魚城複製不了,怎麼弄都弄不明白,隻能依靠美洲“進口”。
而北太平洋航路,隨著東瀛被元朝征服,也徹底斷了。
也就是說,短期之內,就這麼九門小炮,還要什麼炮軍?
參謀機構的事也定了下來,保留帥府眾議的形勢,但不設機構。
其實不是不想設,無論張玨,還是幾位相公,都嚐到了甜頭,認可這種集眾人之智於一處的方式,也想把它長久保留下來。
可是,沒法設機構。
因為這裏最大的就是趙維,他名義上的身份是“代天子巡幸天下,督大宋軍國事。”
趙維拿著這個名頭,可以在一定範圍內任免文武臣子,也可以調動軍隊。但是,那麼高的行政機構,他卻沒有權力設力。
逾越了。
所以,參謀機構隻能借雞生蛋,暫時歸納於樞密院名下,由九位樞密院屬臣組成。
分別是:趙維、趙孟禧、楊亮節、文天祥、王應麟、謝疊山、張玨、易世英,還有王立。
原本還應該有福王趙與芮。可是,因為趙孟禧這個情報官已經身在其中,趙與芮以父子不同堂為由拒絕了。
趙維細想一下,也好,就認同了皇叔決定。
易世英和王立的加入,也有爭議。
二人一個守淩霄城,一個在青居城,根本就不在中樞,非拉進來掛個名幹什麼?
連張玨這個武人也覺得,沒有這個必要。
可是,趙維不肯,你就是把名掛在這兒,也得給我掛。
現在沒用,不代表以後沒用。
眾人不解這是為何,趙維則道:“這個九人議會,今天定下來,以後再有增補就不容易了。將來的構成,也就是這麼個構成。”
“這其中,趙孟禧是情報官,不算在皇族之列。刨去他,有兩個皇族、三個文臣、三個武將,將來也必須是三文三武。”
“因為你不能保證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之後的那九個人,還能像今天這樣一心一力,得有人說‘不’!”
“......”
“......”
眾人一陣錯愕,麵麵相覷,都沒想到,寧王會想的這麼長遠。
細思片刻,確實如此。
文天祥、王應麟深深地看了一眼趙維,此時的趙維與五年前崖山的那個混蛋,三年前回歸的那個莽夫,有著雲泥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