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一些老人們說:侵犯人的都是惡鬼,是冤魂。這座油庫山,除了那些被遷移的老墳、老鬼們受了委屈外,還有數百個稚嫩的冤魂在這座墳山上遊蕩。
我的小學一二年級,就讀於當地建設兵團辦的工農兵子弟小學。這個建設兵團是獨立的一個行政體製,是當年知識青年下鄉的產物,擁有幾千名職工及家屬。他們在我們這個旗縣的郊區劃出很大一片地,建了很多格式相同,紅磚碧瓦的平房。有醫院、學校、電影院、單位、居民區等等。而我上的那個小學就建在這個龐大社團的邊緣。學校由前後兩列四幢磚瓦平房組成,連個大院都沒有,像被遺棄的孩子般,孤零零地置身於荒野之中。教室的前麵沒有任何建築物,一馬平川直抵油庫山。每天上學,走進走出教室,抬頭就能看到南邊六七百米外的那座墳山。在墳山上,油庫大院以外的那些墳塚都明明白白地映入眼簾。
在那個年代,孩子們的戶外娛樂活動像放羊。往往都是大孩子帶小孩子,一撥一撥的,這裏走走、那裏串串,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在這個小學校裏,大小孩子門經常玩的遊戲是打土坷垃仗。學校前麵接近墳山的那一地帶,布滿了縱橫交錯的溝壑,在這些溝溝坎坎裏,裸露的土壤被風化了千百年,特別酥鬆,用手一扣就能抓下來一塊,投到人身上便粉碎了。被打之人雖然有點痛感,但決不會受傷。
常常是一放學,很多孩子不趕緊回家,卻三五成群地湧入墳山腳下的這些“陣地”中投入戰鬥。那時候的我是這些活動的忠實擁躉,天天跟著比我大兩級的孩子們廝混。在我們戰鬥時,往往是這個陣地(土丘)攻下來,便衝向下一個陣地。一路攻城掠地,有時候也一路節節敗退。往往就是在這樣跑來跑去的過程中,會突然看到一個小死孩子。這時候,有人招呼一聲,大家就暫時休戰,圍攏過來端詳腳下那可憐的孩子。
這些被丟棄的小孩子中有些是出生幾天的,有些是出生幾個小時的,也有少數是出生一年半年的。年紀很小的常常是赤身露體,年紀大一點的會穿上一些像樣衣服。基本上每個星期我們都會看到一個新的棄嬰,甚至有一天之內看到兩個,或者是兩三天內又有新增加的。
為什麼這個地方會有這麼多的死孩子?原因有兩個:一這裏特殊的地理位置。二當地的民族習俗。
墳山腳下的這一片溝壑地帶,以西的那片草原呈緩緩隆起之勢,極其開闊,方圓有三四公裏。每次下大雨,隆成斜坡的草原上,地表的雨水都彙集到這裏,如洪水般洶湧流過。經曆了上千年的雨水衝刷和風化,這裏的很多土坎一人多高。土坎很多,東一個,西一個。土坎之間有一片長長的,類似於河床一樣平坦的土地。如果一個人行走在其中,周邊的人是很難發現他的。在這一片溝壑丘陵的西邊,與之接壤的是一條土砂石公路,就是我前麵提到的通往油庫山上,裝卸油的公路。這條公路通向旗裏。這一地帶距縣城很近,算是標準的城市邊緣了。一個人要想來這裏,騎著車子或走著都很方便的。如果誰家的孩子死了,想棄於荒郊野外,這裏是最方便的地方了--又近又沒人看到他的勾當。
另外前文我也提到了,蒙古族傳統的喪葬習俗是棄屍天葬:大人死了往往要脫衣服扔到固定的天葬坑裏,小孩子死了往往就隨便扔到野外的哪個地方了。在這裏發現的不少小死孩屬於蒙族家裏夭折的孩子。另外在這片土地的東北首,也是城市的邊緣,坐落著縣城裏規模最大的醫院。據說在這個醫院內夭折的嬰兒也常常被他們丟棄到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