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對百姓加派的事,宋雲霄想了又想,實在做不出來,一來是顧忌臉麵,二來是怕官逼民反,三來則是很可能也收不上來。
其實,明朝的賦稅並不重,朱元璋泥腿子一個,自是知道百姓疾苦,於是在坐了皇帝之後,非常體恤百姓,國初田賦基本定在三十稅一。
如此低的稅率,在曆朝曆代中也是鮮見,也就是漢初可以相媲美,而且更為巧合的是,劉邦和朱元璋同樣底層出身,一個和尚、一個混混,自是對底層老百姓的不容易深有體會。
不過,盡管明朝賦稅很低,但擋不住那些不納稅的朱姓王爺和達官顯貴的土地兼並,至萬曆四十四年,大明一半以上的土地便集中到了這些不繳稅的人手裏。
而剩下的那些田地以及束縛在田地上的百姓,便承擔了大明全部的賦稅和徭役,百姓之苦,苦不堪言。
明朝的稅賦現狀,大明曆代皇帝自然也知道的,但知道是一回事,解決便是另一回事,皇帝與文官集團的巨大矛盾中,稅賦便是其中重要一項。
因為大明的文官集團便是大明稅賦製度的最大受益者。
自永樂後,大明曆代皇帝都與文官集團進行抗爭,特別是到了弘治朝以後,矛盾便愈加激烈,無論是武宗設立“豹房”,還是嘉靖和萬曆的久不上朝,皆是這種鬥爭的重要措施。
皇帝將大權牢牢控製在手中,隻通過幾個聽命的大臣對外傳達和執行,將那些陽奉陰違的官員隔絕在朝堂之外,這便是明朝皇帝加強中央集權的創新性發明。
而在百年之後,清朝的皇帝將此更是發展到了頂峰,設立軍機處,更是將大多數官員,隔離在了權力中心以外。
但集權歸集權,對於文官集團的土地及工商業免稅等核心利益,明朝皇帝與文官集團們幾次爭鬥下來,各種改革皆以失敗告終。
即使改革前期順利,但最後總會被底層的官員和士紳念歪了經,最終也逃不過人亡政息的命運。
萬曆皇帝此時推行的礦監、稅監製度,便是征收工商稅的一種手段,但無奈太監們既貪且廢,到了基層更是兩眼一抹黑,根本鬥不過那些官員士紳等地頭蛇。
但皇帝又有稅賦任務,如何?便隻能在當地士紳官員的忽悠下,又對著底層百姓下手了。
所以底層百姓一提起礦監稅監,便是怨聲載道,而這時候的士紳官員便站在了百姓一邊,力勸皇帝取消此法,既當了表子又立了牌坊,好處名聲便都有了,黑鍋全讓萬曆一人背了。
底層百姓稅賦沉重,各地因為抗稅而爆發的起義民變也是層出不窮。
宋雲霄是個有節操的講究人,這種觸黴頭的事自然也不想去做,最不濟,城牆不修便是了,若是因為修城牆而激起民變,那就得不償失了。
而且宋雲霄也是老官場了,事情既然不好解決,那就先拖上一拖,過段時間,沒準就有轉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