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命、保家、保國,在軍工上,人們往往並不是特別計較成本。
這種糯米砂漿,幹燥之後,勁弩也插不入,打磨光滑後,攀爬都沒地方下腳。
不就是吃食嗎?命都沒了,留吃的有什麼用,所以本來香噴噴的糯米,便被用來糊牆了。
至於成本,敵人年年來攻城,你跟我說成本?開玩笑,什麼東西的成本能比命還重?
而且古代中原民族特別喜歡築城,稍微成點規模的縣城,城牆便都五米起步,土豪一些的都是用青石打底。
這種高度且沉重的建築,要是用普通的茅草泥漿,日曬雨淋,兩三年便會留下很大的縫隙,敵人中的高手甚至徒手都能攀爬了。
所以自從糯米砂漿發明了以後,一些有防禦壓力比較大的城池,便都用此來砌牆了。
此時,那幾個老工匠猛然見到不一樣建築材料,懷疑之情溢於言表。
看著那幾個劉家的夥計熟練的將水泥砂漿均勻的塗抹在青磚之上,評審委員會的幾個老工匠也有些按捺不住,紛紛實操了起來。
“這粘合度竟然比那糯米還好。”
“而且成型度也要更好,也更幹淨。”
一個老工匠用瓦刀摻了一些,後又倒下,眼睛則在細細觀察。
一旁的劉啟年則一臉鄙視的看著這幾個老家夥,心道:真是沒見過世麵的樣子。
殊不知前幾日,當他初次接觸這水泥時,也是如此一般,隻是劉胖子選擇性的遺忘了。
獻寶一樣,劉胖子拿過兩個青磚,也用水泥砂漿粘合在了一起,然後放好,準備幹透了以後,再給眾人一個驚喜。
眾人圍觀之下,幾個夥計很快便砌起了兩座兩米長兩米高的磚牆。
在效率方麵,兩家都也差不多,當然,劉家提前熬好了糯米汁,這個時間沒有算在內。
因為這兩堵牆都需要幹透了才能檢驗,所以上午的評審隨著兩堵牆砌好便也結束了,等著下午稍微幹一些後,才好評判強度。
對此,劉啟年倒是一點也不擔心,那水泥砂漿的幹燥速度他可是檢驗過的,要比傳統的糯米砂漿幹燥的快得多,當然原理他不知道。
水泥的配方,盧颺還沒與劉啟年細說,畢竟劉啟年還沒有確定投資,目前兩人還隻是處在幹完這一票就可能散夥的階段。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上午評審結束之後,趙師爺還是妥帖的派了一隊兵丁看守這兩堵剛剛建好的磚牆。
不過卻是趙師爺多慮了,雖然這水泥頗為新奇,但此時真正的效果還沒有顯現,王家卻也沒怎麼瞧得上眼。
畢竟糯米泥漿可是用了數百年了,在明朝百姓樸素的思維觀念裏,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定比你這半道殺來的野路子強的多。
不過在王家的主宅中,王元卜在聽了王家掌櫃的敘述後,心裏卻覺得哪裏有些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