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科場作弊指南(2 / 2)

不知是沈同和父子二人的刻意謀劃,還是一切都碰巧了,反正趙鳴陽、沈同和兩個親家便一同參加了此次的會試,而且趙鳴陽還是個頗有文采的名士。

沈同和便把抄襲的主意打到了趙鳴陽身上,為此還買通了禮部負責安排考場座次的官員,將自己和趙鳴陽安排在了相近的號舍裏。

一切都準備好了,到了頭場入場這日,沈同和便如計劃那般,夾帶入場,而他的號舍旁邊便是親家趙鳴陽。

一切都趕巧了,待到九日清晨發下試題後,沈同和欣喜若狂,那頭場的第一道四書大題便被他的夾帶蒙中了。

他夾帶中便帶了曆科會元的大作,其中萬曆二十三年會元湯賓尹的大作正與此次題目相仿。

巡考官也已被買通,一陣旁若無人的奮筆疾書,沈同和很快便完成了第一題,但隨後卻又犯了難。

相比隋唐宋元,明代科舉製度異常完善,考題的劃分也很科學。

頭場考四書五經,一共七題,三道四書、四道五經,主要考察舉子的思想政治和治國理念。

二場考“論詔誥表判語”,一共五題,論、詔、誥、表、判語等各一道,主要考察舉子處理實際公務的能力。

三場則考策問、詩賦,一共五道,考題便就五花八門了,既有異常簡單的,也有異常難的,比如弘治十二年會試的三場題目便很難了,全場數千舉子中,也隻有唐寅和徐涇答對了。

因兩人之前裝逼過甚比較招人恨,亦或是負責出題的程敏政牽扯到了入閣的紛爭,兩人便被舉報跟出題的程敏政有一腿,但最後也沒查出個所以然來,隻得草草結案了。

由此,這會試的第三場,難度可見一遍,其主要考察舉子的知識水平和智商。

綜合來看,在封建社會,這三場考試便能比較全麵的考察出一個人的能力了。

但製度是好的,實行起來,卻是走了樣。

在明朝,科舉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便是閱卷隻重頭場,頭場隻重開頭的那道四書文。

因為從二月十六日最後一場結束,到二月二十七日發榜,留給閱卷官隻有十日的時間。

這十日間還需要糊名、謄卷、會商、搜落卷、報皇帝審批等必要的程序,所以真正用於閱卷的時間也沒多少。

一科會試應試舉子少則三千,多則四千不止,一人就有十七道答卷,這麼多的卷子,一共就十八名同考官批閱,不到十日的時間,就是不吃不喝不睡,也是批閱不完的。

沒辦法,考官們便隻能看中頭場,而頭場中又以第一道四書題為重,隻要這題答好了,其他題目能中規中矩不犯大的失誤,當是一個進士落地了。

但這個中規中矩的要求,對於已經蒙中第一題的沈同和來說,難度也是不小。

盡管他不是如那些落第舉子攻訐的目不識丁,但要說中規中矩的答好剩下的十六題,卻也是難為他了。

不過好在他還有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