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延慶之後,因為距離國子監開學的日子還早,盧颺三人便也沒有趕路,一路信馬由韁,四處遊逛了一番。
從延慶去往京師,沿途需要穿過燕山餘脈虎裕峽,自居庸關過內長城,進入昌平州界,然後一路往東南方向行進,便到了京城。
其實這段路一共就二百多裏,若是不惜馬力,一日便能到達。
而且盧颺前世也走過這條路,開車走高速,用不了三個小時,若是坐高鐵,甚至用不了一個小時。
不過盧颺這次也沒什麼要緊的事,正值盛夏,一路上便遊山玩水,又有佳人相伴,一日也就行個三四十裏路。
直到五日後,三人才抵達京師。
自穿越以後,這還是盧颺第一次離開延慶,過居庸關,進了內長城之後,市井明顯繁華了起來。
終明一朝,明朝賦稅其實很低,雖然朝廷財政岌岌可危,但在崇禎之前,曆代皇帝也沒想再在農民身上加稅。
所以此時雖然土地兼並嚴重,但因為尚未征收遼餉、剿餉等附加稅,升鬥小民日子還能勉強過得下去。
而且京畿地區商品經濟還算繁榮,失地農民還可以參加商業活動,也不至於餓死。
至於自然災害方麵,此時的小冰河期雖已開始,但各地的旱澇災害還沒有那麼頻繁,朝廷邊患的負擔不重,各地的賑災措施也能緩解一些社會矛盾。
所以盧颺一路行來,欲走便愈加繁華,百姓神態也更加自若,每遇圩日,街上便摩肩接踵,叫賣聲、還價聲不絕於耳,倒也有些太平光景的意思。
而且最為可貴的是,明朝後期社會風氣頗為開放,常有不少市井女子結伴逛街,倒把盧颺給驚住了。
若是光看這繁華之景,縱是盧颺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後,大明便要亡了。
待過了西山踏入京師地界,便又是一番繁華景象,各種材質的房屋沿著城牆鱗次櫛比的鋪開,如棋盤般拱衛著內城,這便是百萬人口城市的氣魄。
盧颺從京城邊緣底層百姓搭的草棚子走起,一路上,越靠近城牆,房子便越好,待經西直門進了內城,連道路都是條石鋪墊的了。
在城門處驗了文牒,盧颺有秀才功名,自然也用不著路引什麼的,而雲舒和吳香自然便當做盧颺的婢女,一並入了城。
其實盧颺還有錦衣衛的腰牌,拿出來要比秀才文牒好使,不過盧颺不想跟錦衣衛扯上什麼關係,便沒有節外生枝。
西直門地處京城西北,進城後,盧颺便沿著西直門大街一路東行,但因為京城北麵什刹海的緣故,到宣武門大街,便又轉頭往南走了。
然後再到棋盤街折向東,再到崇文門大街一路向北,做到內城的最北邊,便到了國子監。
盧颺三人皆是第一次來京師,不熟悉京師布局,便圍著京城轉了一圈才到國子監。
若是一開始從東北方向的安定門入城,進門左拐便到了國子監。
不過盧颺三人再城內轉了一圈,倒也領略了不少京師風光,特別是經棋盤街路過正陽門大街時,盧颺特意駐足往正北方向看了看,紫禁城便赫然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