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入學考試(2 / 2)

明朝一品至四品著緋袍,五品至七品著青袍,八品九品則著綠袍,國子監祭酒從四品,正好可以緋袍,那幾個青袍的,應該是司業了。

在明朝,六部尚書才是正二品,所以能穿上緋袍的,就可以算是高級官員了。

這還是開學以來,盧颺第一次見到劉宗周,個頭不高,國字臉,而且有些瘦,所以臉上褶子比較多。

劉宗周浙江紹興人,官話中略帶一些紹興口音,盧颺位置靠後,聽得不是很清楚,大概是勉勵生員們好好考。

然後一個司業又講話,強調了一下考場紀律和考試時間,便宣布考試開始。

這時,兩個小吏分別拿著一張紙圍著全場轉了一圈,那紙上便是此次的考試題目。

因為場地和時間有限,國子監的入學考試不會如院試鄉試那般,考核項目眾多,此次考試隻考八股文,時間到午時中刻。

盧颺看了看放在場地最前麵的那個日晷,此時投影在辰時六刻的位置,大約是八點半左右,距離午時中刻還有三個半小時。

三個半小時作一篇八股文章,對於盧颺這樣題海戰術的選手來說不算什麼,心中了然之後,盧颺便將注意力放在了日晷旁邊的那道題目上。

題目隻有七個字:“驅虎豹犀象而遠之。”

這七字出自《孟子》中的《滕文公章句下》,原意是孟子說,周公輔佐武王伐紂,並將虎豹犀牛大象都趕到了邊遠地方,後麵還跟了一句叫:天下大悅。

若是考生單從字麵意思說將虎豹犀象趕到偏遠地方,那基本算是廢了;若是引申一下君主為民除害,那也就算是及格水平。

若是再引申一下君主愛民護民,施行仁政,算是良好水平,而絕大部分的考生便是從這個角度答題,然後用詞規範,辭藻華麗,引經據典,論證全麵的,成績便能稍微好點,但若想得優秀幾無可能。

因為大部分考生都是這樣寫的,考官早就看吐了,雖然不會跑題,但也得不了高分。

若是想得高分,論證必須要新穎,不能人雲亦雲,但又不能跑題,所以八股文的難度便在於此。

盧颺盯著這題目,想了半天,周圍已經是一片筆尖觸紙的沙沙聲。

盧颺雖沒有四處張望,但也大約知道大部分考生的答題方向,因為他也是這麼想的。

孟子的整個學術思想便是施仁政,所以從君主愛民的方向答題也算是十分切題了。

盧颺想了半響,遲遲不肯落筆,猛然抬頭間卻對上了身著緋袍的劉宗周的目光。

此時開考已有了兩刻鍾的時間,劉宗周正用目光巡視全場,眼見一眾生員都在奮筆疾書,不覺扶須點頭,頗為滿意。

但再一看,卻見一少年低頭冥想,遲遲無從下筆,遂甚為好奇,便看了過來。

國子監祭酒的官威還是很大的,再有大儒的身份加持,盧颺也不敢與其對視。

不過劉宗周這一眼,倒也讓盧颺定下神來,遂不再多想,提筆便開始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