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蝸居(1 / 3)

聽到盧颺的話,這些人便麵麵相覷,隨後便都看向那領頭的匠戶。

“不是工錢的事,之前那位李掌櫃開的條件比我們在老家時已多了一倍,而且這幾日住下來,我們也發現少爺這莊子也是仁義非常的,我們自然想留下來,可是家小都在蕪湖,當初來京師服役時,便約定了到期必會去,不然家人便要受逃戶之責了。”

領頭的匠戶說著眼神便有些黯淡。

關於留在京師的事,之前李鐵已經給他們聊過了,開出的條件那是相當豐厚,每人每月至少二兩銀子打底,而且還有年終獎。

另外,視技藝程度不同,還會有向上的浮動,比如領頭的這個匠戶,李鐵便給他開了三兩銀子,基本和李鐵的月薪差不多了。

即使每月開二兩銀子,一年也是二十四兩,相當於明朝小地主的年收入了,養活一家人再納個小妾也是沒有問題的。

對於李鐵給出的這條件,這些人都很動心,隻是家中還有家眷押在官府,這些人都沒法子貿然當了逃戶。

明朝晚期,匠戶日子過得辛苦,舉家逃亡的匠戶很多,但這些人因為家眷的緣故,所以便沒法子留在京師了。

盧颺聞言,心中便有些失落,再怎麼著,也不能讓人家的家人受當地官府苛責。

不過盧颺腦子轉的快,隨後便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法子,讓這幾人先回蕪湖應了官府的差事,然後再交了免役銀,便可以來京師了。

此時的大明吏治腐敗,隻要有銀子便沒有辦不成的事,所以交了免役的銀子,官府便不再管這些匠戶了,在延慶,盧颺也是幫李鐵這樣辦的。

那時候再來京師給李鐵這些工匠傳授煉鋼之法,便就兩全其美了。

至於什麼蘇鋼煉鐵保密之類的事,自然不在這些服役匠戶的考慮範圍內,那蘇鋼又不是他們家的,他們也是給官府打工的,自然職業素養便沒有那麼高。

但是如此方法,盧颺也不可能給這些人都說,待這些人都安歇之後,盧颺獨自又找了這個領頭之人,說了這個想法。

此人姓邱,在蕪湖官辦蘇鋼作坊做工多年,聽了盧颺的話,便也有些心動。

因為盧颺許了他一百兩銀子的技術轉讓獎勵,邱鐵匠不可能不心動。

但是此事也不能太多人知曉,人多了,心思便難以控製,另外若是這些人都交免役銀子,估計蕪湖當地官府也不允了,所以盧颺隻給邱鐵匠一人說了。

當然,最佳方案是邱鐵匠回去後,領著家人當逃戶,一起來京師,但是那樣的話,有一定風險。

至於哪種方案,盧颺都同意,隻看邱鐵匠自己的選擇了。

幾日後,邱鐵匠身體好了些,盧颺給了這些人二十兩銀子的盤纏,又單獨給了邱鐵匠二十兩的免役銀,便讓這些人回去了。

至於這些人能不能回來,會有幾人回來,盧颺便也沒了把握。

不過四十兩銀子,也就是盧颺去趟蒔花館的花費,這銀子花得倒也不心疼。

而且這些人見盧颺出手這麼大方,心中便更傾向於來京師投奔盧颺了,隻是那蕪湖官府不好應付而已。

萬曆十五年的春季很短,一場春雨之後,天氣便暖了起來,盧颺也脫下了厚厚的冬裝,換上了夾層的青衿。

這是吳香親自縫製的,穿著很合身,就是素了些,比吳國禎的那身絲綢麵的,看起來寒酸一些。

盧颺不知道這時代的人為什麼喜歡穿絲綢麵的衣服,雖然光鮮不少,但盧颺總覺得有些暴發戶的氣質。

畢竟在盧颺那個時代,衣服以棉和毛料為上,而且在衣服的麵料之外,其實更重的是款式和品牌,同樣麵料的衣服,品牌不同,價錢則是天壤之別。

不過這個時代有這個時代的需求,此時麵料種類少,也就是棉、麻和絲綢,而且紡織印染技術不發達,棉麻麵料很厚,而且可以印染的色彩很少,隻能靠絲綢和刺繡來襯托身份氣質了。

不過盧颺不需要,他覺得絲綢衣服不如棉布衣服有質感,尤其那棉布衣衫漿洗之後,非常挺括,更貼近盧颺在前世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