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盧颺這軟硬不吃的做派,萬曆皇帝也是沒辦法,隻得不再理會他,直接開始看重臣們折騰了一宿的章程。
這次文官的辦事效率很高,當夜前往遼東調兵的傳令兵已經連夜出發了,至於京營出兵的章程擬的也很不錯,基本都是按照盧颺的要求來的,就是糧餉有些麻煩,戶部實在沒銀子,三萬人的開拔銀子一時也湊不齊。
沒辦法,如今事情已經火燒眉毛了,萬曆皇帝隻得自己出血,從內帑拿了十萬兩銀子,算是湊齊了糧餉。
一切準備就緒,清晨一道道聖旨便從紫禁城發了出去,文官們折騰了一宿也還不能歇著,特別是兵部、戶部的官員們,最近兩天可有的他們忙了。
而盧颺卻不能走,他還得等英國公他們,雖然他是這次出征的主帥,但是那些國公們都是老資曆,沒有皇帝當麵敲打,估計也不會聽盧颺的。
於是在梅山別墅,等英國公等人到了之後,萬曆皇帝開始給盧颺撐腰。
大明成化年間之後,便開始流行以文馭武,到了萬曆年間已經成了慣例,盧颺作為新科狀元,雖然年輕了一些,但也是屬於文官集團的,既然皇帝發話了,這幾個國公侯爺的也沒什麼異議。
而且更為關鍵的是,自土木堡之變之後,京營基本算是完蛋了,自那以後,京營很少出征,所以這些勳貴雖然貴及超品,但是卻一直沒有帶兵出征的機會。
而且文官們為了防備勳貴崛起,這些年也沒少打壓他們,成化之後近二百年,大明湧現出不少優秀的將領和軍隊,不過卻沒有京營和勳貴的事。
若是說他們不眼紅,那是不可能的,沒有人喜歡混吃等死的日子,特別是這些原本曆史上殉國的勳貴,他們還是很有追求的。
於是,當他們得知是盧颺替他們爭取了這個機會,對於這個年輕人也是感激的緊,哪還會嫌棄他年輕。
他們也有自知之明,雖然他們歲數大,但是也沒有過帶兵的經驗,跟盧颺也強不到哪去。
不過萬曆皇帝也是夠意思,怕盧颺鎮不住他們,不僅當場賜了盧颺尚方寶劍,還封了盧颺欽差的名分,這下盧颺便瞬間老母雞變鴨了。
欽差大臣啊,那就相當於皇帝的特使和替身了。
為了進一步增加盧颺的權威性,萬曆皇帝還給盧颺派了一個太監監軍,這個監軍盧颺還認識,就是魏敬忠魏公公。
因為盧颺現在還是新科進士,雖然是狀元,按理說應該授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但是因為這事太急,新科進士的授官工作還沒有開始。
所以盧颺如今不僅沒有官職,而且連辦公場所也沒有,沒辦法,從梅山別墅出來之後,盧颺便隨著幾個勳貴去了五軍都督府,盧颺也隻能將那裏當做臨時的辦公場所。
因為土木堡之變以後,兵部將五軍都督府的職責搶了去,於是在太祖成祖年間極其重要的五軍都督府便成了擺設,雖然也有吏員在這邊上班,勳貴們卻是很少去了,五軍都督府基本上成了勳貴們掛職領工資的地方。
一眾勳貴大佬簇擁著盧颺進了五軍都督府,這讓在裏麵喝茶看邸報的官吏們好奇的緊,多少年了,這五軍都督府哪一次來過這麼多勳貴,於是便都出來看熱鬧。
“看什麼看?兩日後我等就要出兵,都回各自公事房聽令,沒來的抓緊通知,半個時辰後,我要在殿前點名,到時候來不了的,以後也不用來了。”
左都督劉文耀是目前五軍都督府的最高長官,平日也常來這邊看看,這些官吏還算怕他,聽到都督發話了,立時炸了鍋。
“出兵?”
“出什麼兵?”
“真的要出兵?”
“大人,您確定是要我們五軍都督府出兵?不是兵部?”
一眾五軍都督府的官吏聽到劉文耀的話,一個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百多年了,什麼時候輪到五軍都督府出兵了,於是便七嘴八舌的問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