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剛剛準備出門的李承乾就被自己的老師堵在了東宮,新紙的出現當然讓李承乾異常的興奮。
但得知自己兩位號稱無所不知的老師竟然被這樣簡單的事難倒了,李承乾不得不感慨古代教育的僵化程度。
“兩位老師,不要急,這事簡單,你們先坐”,轉過身對一旁的恒連說道:“去給兩位老師上茶,再取九枚印章過來。”
李剛和張玄素聽到有辦法,那裏還顧得上喝茶啊,連連催促李承乾趕快告訴他們有什麼好的辦法。
李承乾:“大唐現在最成熟的印刷技術就是雕版了,可雕版的的由來和弊端相信不用學生講兩位老師也知道”。
聽了李承乾的話,李剛和張玄素都點了點頭,這個他們當然知道。
雕版印刷大約出現西晉,隨著紙、墨的發展,印章也開始流行起來。
到了東晉時期,石碑拓印得到了發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結合起來,再把印章擴大成一個大的版麵,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紙鋪到版上印刷,這就是雕版印刷的雛形。
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紙上按所需規格書寫文字,然後反貼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據文字刻出陽文反體字,這樣陽板的雕版就算是完成了,至於陰版剛好和它的順序相反直接顛倒過來就可以了。
在雕製好的版上塗墨,鋪紙,用棕刷刷印,然後將紙揭起,就可以成為印品。
可是雕刻版麵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材料的,一但雕版完成後,一經開印就顯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強大優勢。
不過凡事有利就有弊,雕版的缺點就是在雕刻過程中不能出現一點錯誤,一旦刻錯了一個字,這整塊的板子就廢了。
這樣一來就大大增加了製作的成本,十之能有一二就算是很高明的工匠了。
而這種昂貴印刷術,隻有佛道二教這樣的宗派和世家門閥才能用得起,多用於印刷佛像、經咒、發願文等。
至於為什麼很少用於刊印四書五經也就不言而喻了。
李承乾接過恒連手中的印章對二人說:“這就是解決的辦法”,看二人還不明白,李承乾將一張放在一起,齊齊在紙張上按下,隨後有顛倒了他們的順序,再次的按了下來。
這下兩位老夫子眼前一亮,這幾枚印章其實就是一整塊雕版,而神奇的是李承乾隻是顛倒他們的順序,紙張上的內容就不一樣了。
李剛:“辦法是好辦法,可總不能都做成印章吧。”,在一旁的張玄素也點了點頭。
李承乾:“這樣,反正今天也沒什麼事,咱們去工業區,做出這種新的雕版怎麼樣。”,李承乾的話二人自然不會拒絕。
李承乾等人來到工業區的作坊後,馬上就命人叫來幾個木匠。
李承乾手裏拿過一塊現成的雕版指著他們中的一個說道:“你有手中的材料,做成一個和這塊雕版相同尺寸的板子,再板子四周就加上邊條,邊條上留好凹槽,等著在做好的東西一個個放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