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1 / 2)

“太子殿下,你如此的收買人心可不是人臣之道啊,要知道陛下還在呢,你這麼做是不是無君無父了。”

看蕭瑀敗下陣來,楊恭仁坐不住了,要是這次不能重創太子,那回過頭來,秋後找自己算賬怎麼辦。再說這不僅不符合楊家利益更是有負他人所托之事。

所幸就利用皇帝多疑的性格,他為了坐上那個位置可是連囚父弑兄都做了,還有什麼是他做不出來的。

“雖然你這話有挑撥離線之意,但本宮還會回答你。本宮自幼受的太上皇和陛下的調教,又跟李剛和張玄素兩位大儒學習學問。

這些學問裏最為讓本宮記憶猶新的就是曆代君王不知愛惜民力,視百姓猶如牛馬,這是國家衰亡的根本。”

“另外,自陛下登基以來,外攘敵酋,內撫百姓,可以說是人人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貞觀盛世即將降臨。

你覺得就憑著幾碗白飯,片瓦存身的這些小恩小惠,會讓他們冒著殺九族的危險跟著別人造反嗎?”

以前總認為這位太子的所做所為都是長孫無忌那家夥教的,原以為長孫無忌為了避險辭去了朝中的職務,就可抓住這個機會削弱下他的威望,還可以給楊家出口氣。

可現在看來,太子已然成才,這副強硬的態勢真特麼是隨了上麵坐著的那位。不過現在後悔已經完了,於是硬著頭皮言道:“任由你百般饒舌,也改變不了你收買人心的事實。”

嘿嘿......,給你臉不要,那就別怪老子了,幹笑了幾聲後,李承乾踱了幾步,走到班首。

“和你楊恭仁相比,本宮真不知道自己要好多少倍。諸位臣工,本宮今有一言,請諸公靜聽。”

“自貞觀元年以來,華州之亂,關中蝗災本宮無不親至,於百姓同甘共苦,共抗天災。隨後不顧斧鉞西征岷州,北伐突厥,無不攻而克之。”

“反觀於卿,仁壽年間為甘州刺史。為政懶惰,致使邊民多傷,苦於突厥,其後竟添言戎人、漢人各得其所,此究為何人所得也,曰為不仁。

大業初年,楊恭仁轉任吏部侍郎,結怨於諸相師長,隨後又敗其名聲於野,此又為何種之人,曰為不孝。

楊玄感造反,煬帝命其率兵經略洛川,於破陵大敗楊玄感,以親為名,先縱後殺,曰為不義。

經略河南棄地於朱粲,奔還江都後,見君上為宇文化及等人所弑而無動於衷,曰為不忠。

像你這般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輩之言何人會信,一條斷脊之犬有何顏麵在這朝堂之上,當著天子諸公之麵在這搖唇鼓舌,本宮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盡速退下,休傷本宮耳目。”

你,你,楊恭仁活了這麼一大把年紀還從沒被人如此侮辱過,更被說是在朝堂上。

驚羞異常的楊恭仁也顧不得什麼場合,一邊喊著小兒無禮,一邊向李承乾走去,可讓他沒想到的是,程知節也在這時從班中走了出來,狠狠的撞了他一把,摔了他個狗啃泥,氣急恭心的楊恭仁直接就翻白眼暈了過去。

“陛下,臣彈劾楊恭仁攀誣儲君,離間天家之罪。殿下的一片愛民愛兵之心不能讓這老家夥就這麼吃了,那太不公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