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參加科舉的主要有三種人,即“生徒”、“鄉貢”、“製舉”。國子監、弘文館、崇文館等國家的最高學府和各地方州縣的官辦學習結業的一部分學生,被稱作“生徒”。
而不在校學習自學成才者,提出書麵申請,先參加縣一級的考試,合格者再參加州一級的考試,合格者送京,稱為“鄉貢”。最後一類是皇帝臨時下詔選拔“非常之才”,也就是以皇帝的名義征召各地有專門才能的知名人士,統稱為“製舉”。
其報考程序:一、舉子們到達京城後,先要到尚書省有關部門“疏名列到”,即辦理報到手續。二、上“文解”,即由地方官府發給舉子的推薦證件,還有“家狀”,即由舉子本人填寫的籍貫、三代名諱等方麵的家庭狀況表。三、接下來還要“結款通保及所居”。要求舉子們以三人為一組來相互擔保,並寫明在長安城的暫時住所。
隻要想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人,上麵的這些條件缺一不可。有門子的在尚書省都靠著親戚長輩們的麵子辦好了,而沒門子的為了自己的前途著想,對此不敢有一絲馬虎,早早的就把資料備齊了。
一般來說像這種考試資質的事是沒人走後門找他們這些考官走後門,所以褚遂良他們終於在考前可以休息一下。
原主考溫彥博因為破了相,有礙觀瞻,辭去了主考一職,作為副主考的褚遂良則補上了這個缺兒,為了彌補他在經驗上的不足,皇帝特意又命姚思廉出來輔助他。
可這主考的位子褚遂良還沒有坐熱乎這麻煩就找上門了,來的不是別人,正是剛剛被皇帝賜婚的考城縣公的孫女、未來的太子妃、獨孤妙音。
對於這位太子妃的到來,褚遂良感到非常的奇怪,獨孤家要真想讓什麼子弟入仕直接去東宮豈不是更方便,用得著來找自己嗎?最不濟,去找雲中侯也比找到這強啊。
帶著一頭霧水,褚遂良等人不得不硬著頭皮把這位小姑奶奶迎進了正堂,隨即行了君臣之禮,口中念叨:“臣,褚遂良、溫彥將、姚思廉見過太子妃殿下。”
“三位叔父不要如此多禮,一來我還沒有正式接受冊寶,二來你們和家祖、先父都是同朝好友,讓你們給我這個晚輩行禮,我這心裏怎麼能過得去呢。”,話畢,獨孤妙音虛扶了一下,讓這三位長輩趕緊起來。
不過,說獨孤家和他們是同朝好友那是抬舉他們了,褚遂良的父親褚亮在前隋的時候隻是東宮的學士,溫彥將是羽林騎尉,姚思廉任漢王府行參軍。都是些宵小末吏,和獨孤家這樣的皇親國戚是無論如何都不能相提並論的。
改朝換代後,他們做了高官,本來是可以不用理會這個前朝望族家的小姐的。可現在不同了,人家現在頭頂著皇帝的聖旨,他們也不得不再次的向獨孤家彎腰。
“殿下謙虛了,您接了聖旨,那自然就是東宮的女主人,我等臣子給您行禮那是朝廷的典製。”,待褚遂良話音剛落,溫彥將和姚思廉也跟著附和著,他們都是讀書人,對於禮法自然最是在意了。
“敢問殿下今日來所謂何事呢?”,雖然三個都想不明白,但褚遂良是主考官,這個疑問也隻能由他提出來。
看著這三位主考大臣依然十分拘謹,獨孤妙音也不再和他們客氣,隨即言道:“這次我來是想請三位叔父幫個忙,給我在這次科考中找個答卷做做,不知你們願不願意幫這個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