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秦本紀記載:“昭襄王四年,取蒲阪。五年,複與魏蒲阪。”,蒲阪原指經過蒲州老城的一條長約十裏的坡路。
這條長阪起於普救寺東側的峨眉嶺,經寺坡徑西直下黃河邊的蒲津橋,東西兩端高差約三丈,蒲州老城正位於坡中央的台地上,因此,先秦時期人們把這座城邑稱為蒲阪。
“阪”通“反”,故蒲阪亦稱蒲反是以北周明帝二年改秦州為蒲州,“取蒲阪為名也”。隋開皇十六年,移蒲阪縣於蒲州東,在蒲阪故城置河東縣。大業三年,蒲阪縣並入河東縣。
武德元年於桑泉縣置蒲州,三年移治原蒲州城。領河東、河西、臨晉、猗氏、虞鄉、寶、解、永樂等縣。
蒲州境內的水利工程永濟渠始建於北周保定二年正月,當時的州民在蒲州城東開鑿河渠,導河水以廣灌溉,並命名為永濟渠,寓意為永久之利。
曲經城東,南入涑水河,把洶湧的黃河水分流入渠,“與水勢少殺”,緩解壓力,保障蒲津橋不為水毀同時仍可取水溉田,民頗利之。蒲州城東峨眉嶺地勢高峻,每逢大雨,水流瀉下直灌州城,因此,永濟渠還有排洪護城之便利。
由於李承乾的所攜帶的軍糧有限,安州的變故又把時間拖的很長,所以不得不在轉道蒲州,到那裏的軍倉補充下軍糧。
這個軍倉始建於貞觀二年,而為了方便來往的運輸,還特意將它設在了黃河邊上,其目的就是借助蒲州北連洛水、無定河、汾河的水路優勢向北方戰場輸送軍糧。
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黃河防汛的關鍵時期,官府都會征召地方的精壯上堤,修壩,以保證當年不受水患之苦。
“不是我說,你瞎啊!沒看到那麵王旗嗎?一點眼力見兒都沒有,你是怎麼當差啊!”,李佑指著和的衛隊在官道上狹路相逢的差役們高聲喝道,看到親王的旗幟都不知避讓,是誰給他們的勇氣呢。
“回王爺,下官是戶部右侍郎鄭仁基的部署,鄭侍郎讓我等去找加固大壩的材料,任務重大所以衝撞了您,還請齊王殿下恕罪。”,領頭的綠袍官員嘴上話雖然說的謙恭,可臉上確實一副傲然之氣,身子也站的很直,一點都不覺得自己有失禮之處。
也是,人家這麼做也是有道理的,不說搶修堤壩是正事,單說他是鄭仁基的心腹這一點就足夠了。鄭娘娘現在身懷六甲,再過幾個月小皇子一降生,依著鄭娘娘受寵的程度,一個親王還能跑得了嗎?你一個不受皇帝待見的依托於東宮的皇子,有什麼可豪橫的啊!
看著眼前這個小吏都敢瞧不起自己了,李佑的心中的無名之火不由的熊熊的燃燒,隨即跳下馬來,上前照頭就是一鞭子,直接就把剛還硬氣的綠袍官員來了個滿臉桃花開,疼的他滿地之打滾。
“特麼的,老子告訴你,按照禮法,頂撞親王杖五十。今兒這一鞭子就是讓你小子長長記性,知道下自己究竟是個什麼身份。馬上讓你的人讓開,太子爺就在後麵,驚了他的駕,本王要你的腦袋,你。”
還沒等李佑的話說完,因為隊列的停止的李承乾拍馬就來到了前麵,看了一眼在地上打滾的官員後,皺著眉頭問道:“老五,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