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倭國使團的要求(1 / 2)

今年上元節各番邦使節來京,鴻臚寺的蕭銳和唐善識都是按照以往慣例的接待的,可偏偏就一夥小矮子是死活不走了,吵著、鬧著,非要單獨覲見皇帝。

無奈之下,蕭銳隻能向中書省呈文彙報了此事,可皇帝一天忙的腳打後腦勺那有功夫和他們磨牙啊,所以一杆子就把本章撥到東宮。

等蕭銳帶著小矮子正副使者到達東宮的時候,李承乾正在給狄仁傑講課,題目是“文官三思”之道,蕭銳很識相和兩位倭使站在階下不敢發出一點響聲。

“做文官要講究三思,什麼叫三思呢?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變。知道了危險就能躲避危險,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這就叫思退。

退了下來就有機會,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兒錯了,往後該怎麼做,這就叫思變。曆來臣子,隻要能做到這一點,無不譽滿全身,功成而身退。”

“可是,可是書上說,為人臣者,當學龍逢、比幹,直麵君王之錯,不必斧鉞加身,此舉皆有利於君,有利於民。為什麼到了老師這卻要處處明哲保身呢,如此這般豈不成了投機鑽營之輩。”

狄仁傑歪著腦袋提出了自己的問題,今兒老師說的話,為什麼和崇文館的學士們說的不一樣呢。

“君有賢孰,臣有忠奸,以隋為例,楊堅和楊廣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同樣的臣子在他們麾下也會有不同政績,不同的處事方針。

......,做人做官都一樣,諫言和陳事都是講究章法的,書上說的那些都是迂腐之言,你讀書要學會活學活用,這和投機鑽營沒有關係。”

別看狄仁傑這個小鬼年紀小,但這心智卻不輸於一般的常人。和他對話的時候,你絲毫的不會感覺到有代溝,所以李承乾才把每日半個時辰的教學時間改成每日一個時辰。.....

授課完成後,李承乾則對蕭銳三人招了招手,示意這兩個倭國的使者可以陳事了。能擔任一國使節的,無不是各國中頂尖的人才,所以李承乾對他們從不小覷。

“外臣井上三郎、渡邊淳一,參見大唐太子,太子殿下萬福金安。”,話間,二人依照大唐的規矩恭恭敬敬的給李承乾行禮。

“國書稱謂的事解決嗎?”,李承乾麵色嚴肅的看著跪在地上的二人,如果不是顧忌到斬使不祥,倭國這個使團早就埋到地裏漚肥了。

看看他們寫的那個國書,跟特麼裹腳布一樣,連自己是幹啥都整不明白,那還來大唐幹什麼啊。

原來,倭國使團在前隋的時候就出使過中土,隋煬帝便下令設下豪華鋪張的盛宴歡迎使者,以顯示泱泱大國的非同凡響,不料,卻因為這份國書而惹得隋煬帝大動肝火。

他給楊廣的國書上開頭寫著:“日出處天子敬白日沒處天子書”意思是於“,日出之地國家的皇帝向日落之地國家的皇帝問候”。

倭國采取了與隋皇帝彼此均為天子,平起平坐的立場,這讓隋煬帝聽後大為不悅,他氣憤地對掌管賓客事物的鴻臚卿道:蠻夷再有這種無禮的書信,不要再向朕奏!由於當場:倭使隨即應付說:倭人不諳漢文,詞不達意,祈諒,才算了事。

後來,倭國用漢字寫的國書中,沒有再用“日出處天子”的提法,而是改稱為:“東天皇敬白西皇帝”。

楊廣計不計較天皇這稱謂李承乾不在乎,可他們現在既然朝拜的是大唐,那就得守大唐的規矩。在大唐,皇帝才稱天子,按照他們那說法,自己這個太子豈不是成孫子了,所以再一開始李承乾就駁回他們國書。可誰到這幫家夥竟然還是賴著不走,這不轉了一圈又回到自己手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