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民間的規矩,父母離世,孝子是要守孝三年的,但放到皇帝身上,這樣的規矩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畢竟國事不可偏廢嘛,所以天子守孝一般都以三天代替三年。
可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三天過後,皇帝除了恢複飲食外,並沒有從大安宮出來的意思,而是下詔著皇太子李承乾領軍國重事。
雖然想不明白皇帝的用意,但大臣們也習慣了,反正太子也不是第一次監國理政了,再說,誰能擋得住皇帝當孝子呢!
當然了,好奇的人或者說多心的人也有,這幾天李承乾是見了不少,他們總是從側麵的打聽了著皇帝的聖意。被問的不耐煩了,李承乾也隻有告訴他們,誰好奇,誰就自己去大安宮問。
在承慶殿這幾天,李承乾都在和宰相、重臣們商討給李淵上廟號、諡號,和獻陵的校驗情況,這都是帝王死後必須經曆的步驟,誰也逃不過這個規則,這是對他一生功過的最終評定。
畢竟誰也不會和曹叡那個奇葩一樣,大活人給自己上廟號的,太特麼晦氣了。
廟號的問題好說了,“高祖”,可是在諡號出現了偏差,魏征和孔穎達等人認為,應該用“孝”字,他們認為,既然獻陵是仿照漢製,根據光武帝的原陵建造的,那是不是應該一樣蕭規曹隨呢!
可房、杜、岑文本等人卻認為,武德皇帝在位時,國家孱弱,內有反王為禍,外有強敵窺視,冗官冗費嚴重,國家吏治不清,用“武”字甚為貼切。
老房他們給的評價是有些低了,不過,這也不怪他們,這些大多數都出自秦王府,是皇帝的嫡係人馬,在武德朝的時候,都沒吃過什麼好果子,所以當然對李淵沒什麼好感。
再加上,皇帝在建國時期的光芒太盛,完全的把他這個開國皇帝給蓋過去了,現在對於他們給出的這個諡號,李承乾並不意外。
看到他們又要為此大吵一頓,李承乾不由的腦仁疼,於是擺了擺手,打斷了他們:“諡號的事,孤會去請示的,一切還得看陛下的意思。鄖國公,說說你們工部校驗獻陵的情況吧,還有陵邑的你們還要多久可以完工?”
獻陵是在武德末年開始修的,隻是當時國家的財政狀況不是很少,所以修的就比較簡單,到了貞觀四年以後,國力強盛起來後,皇帝才下旨擴建的。
與其同時開工的還有皇帝的昭陵,工部的這些家夥,也是看菜下飯的主兒,有現任皇帝的馬屁不拍,誰會著重去拍前皇帝的呢,所以這陵邑的事兒也就脫到現在。
“額,殿下,這,獻陵的其他情況還好,而且又有專門的人員,定期的修繕,可以隨時使用。隻是這邑就得等等了,依照現在的施工速度,怎麼也得八到十個月。”
看到李承乾在瞪眼,張亮趕緊跟著解釋道:“殿下,臣也是有難處的,大明宮、昭陵的修築,九成宮擴建,還有些零零散散的工程,臣就是有三頭六臂也忙不過來!”
張亮委屈,沒錯這回他是真委屈,獻陵的事兒,平時也沒有人問,也沒有人管,給中書省遞本子要錢的時候,岑文本和長孫無忌也是磨磨唧唧的,從來都沒痛快過。現在好了,到用的時候,一個個都催著老子要結果,這不是坑人嗎?
尤其是長孫無忌那個不要臉的家夥,這會還沒等自己遞本子,一車車金燦燦的銅錢就拉倒工部了,這真是麻子老臉,處處坑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