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屁股下麵找草了(1 / 2)

哈林,陰山南部最荒涼戈壁,每年春夏之交,季風來臨,狂風夾帶著黃沙,一直可以吹到關中,這裏是東突厥自然環境最差的地方,同時又是一個險要的之地,因為它是北近陰山的必經之地,而且西麵又有大片水草豐美的草原。

作為遊牧遷徙的民族,突厥每年都會有一定的部族把這裏作為一個重要的補給點,然後在北進陰山。

因為年代久遠的原因,這裏到處都各種各樣突厥風格的石柱和石碑,這些簡單的石器上還有一些其形怪異的文字,雖然看不懂,但李承乾知道這是突厥人文明的代表。

與曆史上其他遊牧民族不一樣,突厥是一個擁有文字的民族,有文字就會有傳承,有傳承就會有反抗的人的站出來。

東宮的官員中有不少的憤青,他們對於朝廷滅東突厥的後采取的懷柔政策非常的不滿,他們認為突厥其罪難恕,應該把這些蠻夷在漢人身上幹的事兒,統統地幹上一遍,最後在把他們從世間徹底的抹去,以此達到以牙還牙、以血還血的目的。

對於持有這種想法的人。李承乾統統在心裏給他們打上了“當代趙括”、“欠練”、“浮誇”的標簽,給他們安排的職位也一律是基層的。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第一,突厥人個個都是在馬背上長大的,稍加編練就可成軍。夷男等部的頭人也各各心懷異誌,他們等的就是大唐翻臉,好趁機取頡利而代之。

第二,那時候大軍連續作戰一年有餘,士卒傷亡慘重,作戰部隊疲憊不堪,且後勤糧草供給嚴重不足,戶部已經可以算是傾盡府庫了,沒錢沒糧,這仗還能打下去嗎?

最後一點,也是最為要命的一點,北伐諸軍可以說是雲集了全國的精銳,是大唐的軍隊的精華,要是把他們都打光了、打殘了,或者被拖在北地的戰爭泥潭中無法脫身,那對於一個國家的戰略防禦來說就是一個極大隱患。

一旦鄰國發難,國內亂民作亂,朝廷用什麼去禦敵平亂呢,秦國就是前車之鑒,皇帝打了半輩子仗,這樣低級的錯誤,是絕對不會在他手中上演的。

按照禮法出席這樣的場合,應該穿朝服,乘龍攆,把太子的儀仗統統地的搬出來,一路吹吹打打的,讓這些突厥蠻子好好看看什麼叫上國風範,可李承乾卻給來個反其道而行之,頂盔貫甲帶著三千鐵騎一路狂飆到張寶相早已準備好的行轅。

“臣等恭敬太子殿下禦駕,殿下萬福金安,武運昌隆!”

看著對麵用大唐禮儀行禮請安的各部首領,李承乾不由得會心一笑,張寶相幹的不錯,能在禮儀上退一步,恰恰說明夷男和阿使那思摩還不能完全的勒令草原諸部,這恰恰就是可為之處。

勒了下韁繩從戰馬上跳了下來,徑直的走到諸人麵前笑道:“好了,雄鷹飛翔到哈林,駿馬奔馳到草原,承乾能再次的見到諸位,心中著實的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