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擺在曆朝開國君主們麵前最難的問題就是如何安置宗室和功臣,輕了怕引起怨憤之心,重了又擔心君權不穩,所以這就有了兔死狗烹,八王之亂等詞彙的產生。
李世民在名義上雖然不是開國之君,但因其在大唐創立之中的功勳,也享受開國之君的待遇,當然了,隨之而來的也有這些煩惱。
大唐自開創之初,朝廷就有禮待功臣之風,坐穩了江山後,也並沒有鳥盡弓藏,大肆的屠戮功臣,究其原因和李家父子出身多少有些關心,他們本身就是世家大族出身,並不像劉邦那樣骨子裏透著自卑。
可再好的出身也不能為他們解決宗室的問題,為什麼呢,自古以來,可以說就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法。周朝以宗室建立封國,最後導致諸侯割據,尾大不掉。秦朝以郡縣天下,經曆過趙高之亂的王室,根本就無法應對各路來勢洶洶的群雄。
漢朝以封國郡縣並行,可劉邦這小聰明賣得並不怎麼樣,皇族以封國為根基造反的案子屢見不鮮。一直到前隋,以皇子為總管督險要之地,看起來雖然挺穩當,這五個家夥又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但最終還是父子相忌,兄弟相屠,金技玉葉皆雕零殆盡。
這種事絕對沒有十全十美的,非彼既此,即使房杜兩人謀略無雙,也不能保證代代傳承不出問題啊,更何況他們的兒子又都在東宮任職,出了主意那就是幫太子打壓其他的皇子,回過頭兒來皇帝要埋怨他們,那可就說不清了,所以兩位宰相給皇帝的意見是,一代人管一代人的事。.......
對於房杜的話,李世民回去後想了好幾天,沒錯,像始皇帝那樣想著千世萬世的確不合實際,當務之急還是應該量才使用遣出長安才是,這樣一來可以穩定國本,使他兄弟叔伯之間和睦相處,二來還可以作為宗室的屏障,鞏固朝庭對地方的控製力度。
想通了這一點後,李世民提筆寫到:“自周封王建國,則宗室與國同體,朕查古今之道,體骨肉之情......,吳王-李恪為興州都督、蜀王-李諳為漢州都督
魏王-李泰為寧州都督、荊王-李元景為歸州刺史、魯王-李元昌為峽州刺史、韓王-李元嘉為郎州刺史......。”
皇帝這道加封朝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從這道聖旨的內容就可以看出來皇帝整治宗室的決心,魯王幾人的任命都僅僅是下州的刺史,而像李元方、李元慶、李元裕、李元名、李靈夔、李元祥、李元曉、李元嬰等人,則以年紀和才能不足為由,加了俸祿後直接趕回了封地,同時有又命他們無旨不得還京。
最讓他們吃驚的是皇帝對李泰三人的任命,就把他們就這麼趕出長安,那是不是說明皇帝已經對諸皇子爭儲之事沒有了耐心呢,這是不是說魏王在太極殿的演的那一出不僅把自己提前踢出局了,更是坑慘了他的那些兄弟呢。
一時間朝中屬於各王勢力的官員是惶惶不可終日,生怕皇帝直接把他們也一勺燴了,不過,等了好幾天,皇帝那一點消息都沒有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