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的順暢是保障國家統治基礎的必要條件,在曆代的統治者,無論是誰作皇帝,對於這個問題看的都不是一般的重,從秦朝的馳道,到前隋的大運河莫不如是。
以長安城為例,城池占地大,坊市眾多,人口稠密,所以就有了非常複雜的交通體係,想要讓它們井然有序的通暢,是十分困難的,當然,為此花費的金錢也是無從計量的。
用武德年間的狀態來說,當時因為內憂外患的原因並沒有安穩的環境來拓展城市道路,同時也沒有足夠的財帛來投在這裏麵。到了貞觀四年消滅了東突厥這個宿敵後,大唐的國力不斷的上升,才有了多餘的財力放在國計民生上。
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方便百姓、各國友人、商客通行,在李承乾的水泥攻勢下,皇帝下旨對道路再次進行大規模的拓展,這才有了真正的條條大路通長安。不過,這還隻是起步,接下來還有很多的步驟要完成。
與此同時,大唐王朝在交通的發展之上做出了兩個嚐試性的突破。第一個突破就是關於綠化帶的醞釀。當時有朝臣向皇帝上書,城池中的森林與樹木是值得保留的重點對象,既可以增加府庫收入,又可以保證道路的優雅,所以應該立法保護這些樹木,並且還進行調整。
李世民特意立的法律,任何觸碰綠化帶樹木的人,都必須要進行嚴苛的法律處理。
就這樣城市綠化帶的起源也由此開始,對於這種注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態度讓李承乾大跌眼睛,要知道古人可不知道綠化帶可以淨化空氣和降低噪音。但是,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讓城市化開始有了一個規模和文明的樣子。
另一個嚐試是路標,當時有官員提出,長安的規模過大,本地的貴族與百姓生活之中自然非常的熟悉,但是,那些外來的貴族和商人根本就不了解長安城的走向。
所以請求皇帝設立裏程碑,以此來描繪某些重點的地點的方向。平心而論,這種細微又實用的小東西,連李承乾這樣的後來人都沒有注意到,而大唐的這一舉措得到了大批異國之人的支持。
今天在太極殿就因為修路的事讓臣子門吵翻了天,一部分以武將們為首的臣子認為應該以長安起點向西或者向南發展。
因為西突厥和吐蕃是大唐的鄰國中實力最強的,關中道、山南西道、劍南道將是未來防禦的重點,所以為了快速的調動軍隊、輜重用於作戰,必須將此次擴建計劃向次傾斜。
另一部分人認為,他們這是短視,是打仗把腦子打壞了,這是在殺雞取卵,朝廷的錢畢竟是有數的,而且這樣的工程也一定是長期的,也許沒有等那些地方路修完,朝廷的就入不敷出了,那時候怎麼辦,幹瞪眼嗎?
手裏握著這些錢,還不如向洛陽、河東、河南、山南等地發展,讓這些地方因為便利的交通產出更多的賦稅、物資,等將來錢攢夠了,再修也不遲嘛!
聽完了兩邊的諫言後,這還真讓李承乾犯了難,老實說,在他心中還是比較傾向於武將們的說法的,有什麼事能比一個國家建立完備的國防交通體係更重要呢,可同時李承乾的心裏也明白什麼是竭澤而漁,這可不是一個很好下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