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再斷一次太監的根兒(1 / 2)

說道宦官這一職業,可謂是由來已久,此項製度不僅是對男人們無情的摧殘,更是伴隨著君主製度一步步成為曆代皇朝不可或缺的一種政治製度。

早在周朝的時候,這種製度就存在了,《周禮》中對帶有各種職銜的宦官的人數、職掌已有明確記載。那時候的宦官人數上並不多,僅僅是家臣的一部分,主要擔負看守宮門、傳達命令、侍奉起居等雜役,地位低賤。

但由於宦官侍君側,容易得到君王的寵信,能在君王施政的時候起到某些影響,久而久之就成了官場上一股強大的力量。春秋戰國時,就有齊豎刁、宋伊戾等個別宦官開始擠入幹政者的行列,參與政治活動,左右朝政的大局。

秦朝宦官趙高就不用多說了吧,他竟然能以一介閹宦成為丞相,“指鹿為馬”這四個字足以說明其勢力龐大到了什麼程度,甚至可以隨意的策動廢立,如此可見宦官的勢力的壯大後,對於國家社稷來說是有多麼大危害。

到了漢朝,宦官可以擔任中書謁者令、中常侍均等這些擁有丞相之實權的官職,皇宮的內官職屬全部由宦官擔任,宦官可以和廷臣同樣享有俸祿、食邑、食租。從此宦官正式有了自己的權力體係,成為一種特殊的、幹預國家政治的勢力。

有了趙高這個宦官祖宗為先例,漢和帝以後,幼帝頻更,母後臨朝,導致外戚、宦官輪流執政。在長期的權力鬥爭中,宦官集團得勝,出現五人同日封侯,十常侍勢力遍於各州郡,禁軍亦為其把持的局麵。

魏晉以後,雖然接受前代的教訓,對宦官幹政均有嚴格限製,但都由於缺少行之有效的監督,又屬於是皇帝的家奴,所以那些律令法度也終成了一紙空文。

到了大唐立國以後,為了防止宦官幹政,出現東漢那種可以隨意行廢立天子之舉,內侍省的官員的構成有宦官、女官、朝臣三部分人組成,互相監督、互相製衡,短時間來看,這種三權分立的製衡情況效果還是不錯的。

可就是如此嚴苛的限製,內宮的宦官還是可以做到正四品上的官職,對於這樣的品級,不要說長孫無忌有意見,就算是那些每日在太極宮站班臣子更是義憤填膺。

要知道在大唐,宰相才是正三品,宦官就可以做到四品,他們這些辛辛苦苦為君主分憂,為百姓謀福利的,混一輩子還趕不上一個太監,換成誰心裏能平衡啊。

長孫無忌的想法很簡單,光限製不行,還得壓製其品級,最好壓製到六品以下,秦漢的前例擺在那裏呢,不把這個群體地位壓製到永無抬頭之日,這個瘤子早晚都是會要命的。

皇帝這個人性格堅毅,雄才大略,以一柄長槊奪得天下,就算是趙高複生,在他手裏也翻不出浪花來,其結果也隻有死路一條。宦官們都是看人下菜的主兒,碰上這樣的主子,自然不敢放肆,隻能壓著心中的欲望,陪著小心伺候著。

而李承乾,和他父皇一樣都是不會輕易受人擺布的,對權力控製欲極強,他將來坐了天子,要是敢有宦官或者朝臣在他手下興風作浪,那一死是便宜的,關中那幾縣的皮場廟就是他們最終的下場。弄急了這位小爺,他敢在太極宮前蓋上一所,讓來來往往的人都看看,什麼是天家尊嚴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