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李承乾根本就沒想過擴充六率的軍力,“知足”這兩個字,在他初入東宮的時候就知道了。多年來,他也是按照這兩個字為人子人臣的,要不然就李恪和岑文本那兩個貨色,早就讓他把人頭砍下來掛在宮門上了,還能等到今天。
杜如晦來傳旨時說妥善處置的時候,李承乾就察覺到這裏麵有貓膩了,要不是有那些書吏跟著不方便,怕是老杜就在東宮不走了。
要是沒有杜如晦的好意提醒,要是沒有岑文本和張亮的居心叵測,就算長孫無忌二人不來提醒,李承乾也會上表稱辭,皇恩浩蕩,慈父之心,他不會為了區區四萬兵馬這點“小利”,讓和諧的父子之情發生裂痕。
自從那日在紫宸殿被皇帝假意訓斥了一番後,魏王和吳王一黨就加緊了在朝中的活動,在中書省和其他六部大肆的籠絡官員,同時長安城也漸漸流傳出帝儲失和的流言蜚語。
越是這樣,李承乾越是不想交這個旨了,即使是個套,老子也把你掰直了,思慮片刻之後,李承乾拿起聖旨淡淡地說:“舅舅,彥集,這個稱辭的本子,孤不但不能上,反而會親自去拜謝皇恩!”
聽到太子要收下這四率,長孫無忌和竇寬急的趕緊站了起來,還沒等他們說話,李承乾抬手製止了他們,繼續說道:“你們先別急,孤這話還沒說完,要是接下來孤的主意不能讓你們讚同,那就上表稱辭,如何?”
得,太子都如此說了,那他們二人也不能太逾越君臣之禮不是,在二人重新落座之後,李承乾便把他的心思娓娓道來。
按照常理來說,上表拜辭是正理,也是上策,畢竟這不是小門小戶,皇家的事曆來都是麻煩的,能少事非總是好的,尤其身在東宮這麼尷尬的地位。
可自從西南大捷後,朝中的流言蜚語就沒斷過,如今還有岑文本和張亮不僅肆無忌憚的在朝中擴展勢力,更是借題發揮想離間天家父子,這是多麼險惡的用心啊。
要是李承乾單獨跟皇帝進諫他們的用心,那一來顯得心胸狹窄,不能容人,有失儲君風度,更是會讓皇帝動搖對自己信心,岑文本他們估計打的就是這個主意,舍得一身剮,敢把太子拉下馬嘛!
可李承乾不是小門小戶出身的奴才,他不會那麼搖尾乞憐處事,為儲一十二年,要說自己沒有稱帝之心,用這區區四率兵馬去表達忠孝之心,那皇帝會從心眼裏看不起自己,認為自己不可托以江山社稷,這樣的蠢事他可不幹。
既然那些臣子嫌自己身上的衣服單薄,想把自己放在火上烤,那咱何不就稱了他們的意,大大方方的受了呢。不能讓他們看出來自己有絲毫退縮之心,如今自己已經有了兒子,就算是為了他也得硬著頭皮走下去。
現在的問題是怎麼讓陛下不生出忌憚之心,那不如這樣做,在現有的聖旨基礎上打個折扣,仿照元德太子舊製以東宮現有的千名侍衛改編為左、右宗衛率,左、右虞候率,這樣一來不添募兵,朝野之間也就沒什麼謠言可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