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年的春圍,朝廷選任的主考都是經世致用的大儒,他們都能寫一手辭藻華美、花團錦簇的文章,這樣的考試對他們來說那簡單極了,舉子們也絞盡腦汁按照主考的喜好來著筆文章。
文章嘛,有好有壞,曆年的卷子李承乾都親自看過了,實用性強的文章不多,溜須拍馬的隨處可見,大多數文章在他的眼中都是狗屁不通的東西。貼在衙門口也是一張廢紙,當官的看煩了這樣的套路,老百姓還特麼看不懂,這樣官兒和文章屁用都沒有。
昨兒,皇帝這爺倆促膝長談恰恰說到這個問題,李承乾問皇帝,為什麼下麵呈上來的奏本隻是負責提出問題呢。
他們是事發地點最直接的當事者,為什麼就不能在提出問題的同時,再提出最直接的解決方法呢,反而讓朝廷的為此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回頭這事能不能解決還是個未知之數。
如果他們能把解決問題的方法一同呈上來,那是不是就可以得到集思廣益的效果了,大多數本章隻要簡單地權衡利弊就好了,也可以減少決策上的失誤,省去了很多的麻煩。
在李承乾看來,官員們這麼做並不是因為懶惰,也不是他們沒有辦法,而是因為他們深通儒家的中庸之道,不想太冒頭,招了上司們的忌諱,所以就養成了一本奏章,有半篇都是廢話的壞習慣。
想要把這個問題解決,不單單要改變現有呈送規程,更是要在科舉的問題上做一番改變。讓天下的讀書人都知道,能幫朝廷解決問題的人才是我大唐需要的,至於他們那些花團錦簇的文章嘛,還是丟到糞池子裏去吧!
當然了,臨時起意改變考試的章程,科舉的難度是要高過往年,落榜的人也會比以前多得多,正所謂寧缺毋濫,朝廷以後用人的方略就應該執行這個標準,否則早晚因為地方官寫的那些狗屁不通的文章把朝廷糊弄了,也把百姓給耽誤了。
王治在官場混了快二十年了,他當然知道這裏麵的弊端,這是沒辦法的事,多少年官場的規矩都是這樣,久而久之也都習慣了,而且都是這麼之乎者也過來的。
在地方州府,有很多實幹型的官員,他們吃虧就吃在這上麵,連一本好文章都拿不出來,那這官兒你永遠都別想升,誰讓上麵的人隻任這種說辭呢!
“太子殿下,試著改變一下也不是不可以,臣是個刑官,反腐審案沒問題,可掄才大典這種事那可從來都沒接觸過啊!”
王治進入東宮一係多年,自家這主子什麼稀奇古怪的招兒都能想出來,今兒他來跟自己說這麼一大堆,王治要是還聽命不明什麼意思,那還不如找顆大樹直接碰死得了。
“老王,你這話怎麼說的,刑官怎麼了,既然咱們要遴選幹實事的官兒,那主考官就的選用幹實事的人。你在州府為官多年,基層經驗豐富,什麼樣的人能勝任地方官,還能逃過你的法眼嗎?”
喝了一口茶後,李承乾指了指他繼續說:“有句話你說對了,經驗很重要,今年由禮部尚書褚遂良作你的副手,有他從旁協助,保準你今年順順當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