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是個好地方,其為三麵環山、南部開口的盆地,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夏時就被大禹定為國都,可以說中原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商周兩朝在其境內先後出現了申、鄧、呂、謝、酈、蓼、曾、鄀、許等諸侯國。
春秋時楚設宛邑,成為楚國屬地,稱為宛,因其地有豐富的銅鐵礦藏,所以冶金業發達,幾乎包攬了當時楚國所有的武器製造工程。秦統一六國之後,“遷不軌之民於南陽”,使六國富豪和擅長經營的商人及手工業者雲集南陽,其目的就刺激當地的反常,讓它繼續當秦國的“兵工廠”。
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政的時候,光武帝劉秀起兵南陽,成就帝業,因此南陽也被稱之為“帝鄉”。劉秀麾下二十八個開國元勳大多出自南陽,還湧現出張衡、張仲景等與扁鵲一樣的人物,甚至連那位“千古名相”諸葛亮也躬耕南陽臥龍崗。
隋時先將郡改州,後又將州改郡,下轄南陽郡、淯陽郡、淅陽郡、淮安郡,大唐開國之後,南陽屬山南道管轄,下設宛城、臥龍、西峽、新野、唐河、淅川、鎮平、內鄉、南召、方城、社旗、桐柏等一十二縣,其管轄麵子之廣,在諸州中也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了。
除了礦源豐富外,南陽境內還有丹江、唐河、白河等十條河流,便於貨物流放和人員往外,再加之那九座孤山形成的特殊地形,讓這裏成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
在李承乾臨行前,皇帝這樣評價南陽:武之所興,有高山峻嶺可以控扼,有寬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鄰關陝,可以召將士,東達江淮,可以運穀粟。南通荊湖、巴蜀,可以取財貨,北拒三都,可以遣救援。
南陽自古雄踞於中原,地處長江、黃河之間,上承天時之潤澤,下秉山川之恩惠,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境內伏牛蒼蒼,丹水泱泱,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可謂是起兵造反的上佳之地。
皇帝最近可是挺反常的,時不時就和李承乾討論下哪哪兒適合屯兵,哪哪兒適合造反,而且一說起來就興致勃勃,這也就是李承乾,要是換成其他的臣子,那還不讓他嚇死就怪了。
他明白,皇帝其實是眼饞了、手癢了,在長安城裏窩了這麼多年,每天不是和大臣們“鬥智鬥勇”,就與後宮的嬪妃你儂我儂,日子太單一,馬上得天下的皇帝的他,著實是羨慕自己的兒子,想去那都成,不用像自己一樣被“關”在長安城這麼個方寸之地。
皇帝不是沒有出巡的想法,可一次提出來的時候,魏征、姚思廉等人都在大殿上死諫,請皇帝以隋煬帝那個最喜歡巡遊的皇帝為前車之鑒,不要讓百姓背上沉重負擔,讓國家陷入危難。
總之就是一句話,出巡就是亡國之兆,就是迫害天下萬民,就是不愛惜民力,就是想讓大唐也二世而亡,把一樣愛惜羽毛的李世民頂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所以才有李承乾來南陽時皇帝對那裏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