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仇與死怨永遠沒有可比性,因為人是種自私的動物,隻要侵犯了個人的利益,那甭管是什麼交情,最後都得反目成仇,這就是“人”,人不是聖賢,誰都不能免俗。
陳叔達這輩子幹過好事,也幹過壞事,於國來講,他一生的政績可圈可點,在大唐開國之初,署理繁雜的國政立下了汗馬功勞。於私來說,陳叔達對於門生後輩要比蕭瑀強的多,最起碼他從來不收孝敬。
李承乾曾經聽過一段短言:一個人一輩子壞事做盡,可隻做了一件好事,人們就會認為浪子回頭,是個好人,也願意給他機會。可做了一輩子好事的人,隻做了一件壞事,那就不可原諒,就是自甘墮落,就是不容於天地,就要受到千夫所指,一輩子休想改變人們對於他惡評。
從嚴格意義來說,陳叔達屬於後者,就是因為小兒子做了這麼一件錯事,親朋好友們都對他恨之入骨,沒人記得老陳有過多少功勞,也沒人記得自己受過他多少恩惠,對於這個開國宰相,有的隻是無盡的指責與謾罵。
陳紹德在東市被處決後,中書省接到了無數的彈劾老陳的本章,輕者說他教子無方,重則說他教唆兒子坑害同僚與晚輩。即使三法司已經證明與陳叔達無關,他們也絲毫不在意,全都是以破鼓萬人捶的姿態攻擊著這位昔日的宰相。
在老年喪子和海一樣奏本的雙重打擊下,陳叔達一病不起,禦醫們診治的結果是藥石無罔,也就是這幾天的事了。對於陳叔達病倒的事,李承乾很不滿意,人死如燈滅,人家兒子都死了,用不用還這麼搞啊,難道非要人死全家嗎?
大唐律法寫的很清楚,犯到那條治那條,不大搞株連之罪,憑什麼抄人家老頭的後路,真有德行,有本事,也不體現在這上麵吧!
對於這樣本子,李承乾沒心情看,隻是告訴長孫無忌和岑文本去請示皇帝,換了身衣服後,隨即就出宮,打算去江國府看看,陳家三子已經請了長假,估計時間差不多了。
叫了一聲太子後,李承乾攔下了掙紮著要起來了陳叔達,都病成這模樣了,那裏還講這些虛禮。坐在床邊,淡笑道:“陳相,跟孤就不用拘泥於那些禮數了,沒必要,來,靠著這個舒服一點。”
恩,感激的點了點頭後,陳叔達對三兄弟揮了揮手,示意他們先下去。然後露出勉強的笑容對李承乾說:“殿下,今日之事,往日之果,老臣不怨別人。紹德那孩子從小執拗,雖然他不愛說話,但老臣知道,在幾個中他是最有智慧的。......”
李承乾不厭其煩的聽著老頭說自己的小兒子,看得出來,他對於這個少子很是看重,對於他也賦予很大的希望。用老陳的話說,陳紹德與他年輕的時候很像,文章好,機敏且很守孝道。
陳叔達不在乎有多少人彈劾他,早在貞觀初他從相位下來的時候就有過千夫所指的覺悟,讓他接受不了的是兒子的死。因為武德朝站錯隊的原因,陳叔達不可能給他提供好的台階,所以就安排一個清水衙門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