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朝堂相比於曆朝曆代要開明的多,甭管是什麼事,都允許臣工提出反對的意見,這是李世民在登基之初就定下來的,為的就是廣開言路,匡正天子的得失。
所以在大唐,隻要不是刻意攀誣,直言進諫者一律都是無罪的,即使披龍鱗也是如此,不僅能得到皇帝的賞賜,更能名揚於士大夫、學子之間,算是一件很榮耀的事。
好處有,可也有弊端,尤其是動刀兵這種事,朝中反對的人從來不在少數,對於這些腦袋裏根深蒂固,頑固不化的文臣,不要說皇帝沒招,就算是李承乾也毫無辦法。
畢竟他們的忠心是有的,辦差也很嚴謹,總不能施重責,堵塞言路,寒了天下士子之心吧!所以總得較勁腦汁想些辦法,讓他們無話可說,皇帝和自己的耳根子也圖個清閑。.......
含元殿,署理完今日要議國事外,中書令岑文本將襲擊鑾駕案的始末一一陳奏,尤其點明了刺客出身於拔悉密部事實,惹得滿朝文武一片義憤填膺,怒火萬丈。
“陛下,臣弟願捐獻銀錢十萬,糧食十萬鬥,布匹一萬匹以資軍用討伐西突厥!”
“陛下,臣弟願意將王府親衛盡數交給兵部統籌,糧食,布匹些許,供陛下驅使!”
“陛下,兒臣這些年攢下了不少家當,與其放在庫房蟲吃鼠咬,還不如拿出來給將士們填補一點,鼓舞士氣,奮力殺敵。”
.......由魯王-李元昌、霍王李元軌、吳王李恪牽頭,所以的宗室親王都請求皇帝宣戰、發兵、雪恥,而且都願意捐獻家財、親兵以助國討賊,替兄長出氣。
諸王的表現讓眾臣工非常的詫異,尤其是看不起他們的武將集團,什麼時候這些窩囊廢,除了吃喝嫖賭一無是處的家夥們也有這般硬的骨頭了。
“陛下,老臣在朝二十多年,如此眾誌成城、勠力同心的場麵還真是少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皇室和睦,君臣無間,乃是天下萬民之幸,臣為陛下賀,為大唐賀!”
作為外戚之首,中書省的憲長,長孫無忌第一個站出來恭賀皇帝。不廢一兵一卒就收了諸王的之兵和財帛,讓社稷穩固,那麼西突厥的刺殺,兩位公主的冒失就立了大功了,這樣事兒真該早一些來,省多少麻煩啊!切了這麼大塊肉,沒有十年之功,諸王別想恢複怨氣,對於皇權再也構不成威脅了。
李世民也很高興,說實話,他在罰館陶的時候,差點都沒憋住笑,沒有這兩個妹妹給心懷叵測的兄弟們通風報信,朕能輕易扒拉下來這層皮嗎?
我兒這“高明”的字真是沒有起錯,借勢這招用的的確高明,不僅讓滿朝文武同仇敵愾,更是能死死拿住這些家夥,有什麼比這更能讓心情愉悅的呢!
就在李世民打算讓中書省草招的時候,鴻臚寺卿-蕭銳報號而進,打斷了大朝會,這讓正在興頭上的李世民眉頭一下就緊縮起來,任誰都能看出來他臉上分明寫著:老子不高興了。
可再不高興也是自己的女婿,不看他的麵子,也得看自家那大閨女-襄城的。當年爭儲的時候為了取得蕭瑀的支持,才讓這丫頭早早就嫁了過去,這麼多年吃了不少的苦,所以李世民時常感到虧欠,這火自然也就發不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