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章 立威,同時也是警告(1 / 2)

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戰爭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在百姓眼中意味著苦難,在將軍眼中意味著富貴,在當權者眼中則代表這野心的膨脹。夷男、密蘇阿也好,晉先生也罷,總之不同的人,對於戰爭有著不同的理解。

可這世上總有例外的,李承乾自幼受皇帝的傾心栽培,又親曆戰爭十多年,戰爭對於他來說隻能算是一種藝術,一種展現自我,讓天下都為之顫抖的“遊戲”,這也就是所謂“天子之劍”。

既然有人想玩大的,那李承乾也沒必要假惺惺地客氣,對於陰謀隻能用比其更卑鄙的陰謀,所以此刻殺聲震天的營寨外正在上演著一場大屠殺,而且是一邊倒的屠殺。

滿以為偷襲成功的薛延陀部正在被三倍數量唐軍圍了起來,在老冤家-李勣的指揮下,一個個的倒下,連逃跑或者投降的機會都沒有。

殘酷的戰鬥一直持續兩天的時間,直到第三日黃昏才算結束,除了大度設等主要將領外,十萬薛延陀部的軍隊盡皆被斬。城寨西側的草原上,遍地都是殘肢斷臂,鮮血將綠油油的染成了紅色,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異常妖豔。空氣中彌漫著濃厚的血腥氣,令人作嘔,沒有經曆一定陣仗的人一定會吐得七葷八素。

就在唐軍打掃戰場的時候,薛延陀部的王子-大度設就被捆著扔進了帥帳,大度設一臉茫然的與李承乾對視著,臉上的表情好像不能接受現在這種結果,大唐太子坐的這個位置本應該是他的,可如今是怎麼互相對調,他想不明白。

大度設的茫然讓李承乾感到好笑,《易經》中說陰陽之變化,兵家之理也,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兵法雲:勝戰、敵戰、攻戰、混戰、並戰、敗戰,這些矛盾又對立的思想應為戰場上的各種因素不停的轉換著,循環往複,去而複來,這就是兵法運用之妙。

李世民是用兵大家,而且兵書戰策上有著極深的造詣,別看他為帝多年,可一有閑暇的時間,總是會對結合他年輕時的戰例與兵書想結合總結出新的理論依據,而且也總是拉著李靖一塊討論。

李承乾那時候年紀小,對於兵法上的運用很生澀,隻知道利用腦海中已經形成定例的方法去帶兵,對於二位高深莫測的兵法理論吃的不是很透,他明白皇帝這是故意在培養他,所以著實是下了一番苦功。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大,閱曆的增長,戰場經驗的累計,三人討論變成了父子二人,李靖被無情的踢了出去,也正是因為這個生活細節,讓李承乾完全承繼了皇帝在兵法上的衣缽。

東宮的老師從嚴格意義上隻有三個,李綱、張玄素、秦瓊都不具備這方麵的才能,臣子們對太子在帶兵方麵的天賦也都歸根到子肖其父。而李靖對於這一點,從來都緘口不言、諱莫如深,從來都不點破這一點,這也正是李承乾願意在關鍵的時候拉他一把的原因。

所說不同的教育環境培養出來的人也不同,夷男那裏懂什麼兵法,他會的那些要麼人人都懂,要麼就是草原上通用的理論,那裏能與中原千百年來的沉澱下來的兵法相提並論,所以大度設在他那也學不到什麼經世致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