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章 家貧出孝子(1 / 2)

國土龐大而使君主勞心,這是句大實話,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隨著疆域的擴大,需要處理的事務就越來越多,可皇帝不能分身,又不可能讓外人分享皇權,所以就隻能分給李承乾一些。

尤其是刑獄方麵的事,事關人命,不可不慎重待之;除了削去地方刑決的權力外,上報到刑部需要勾決的案件,都必須由東宮親自審核。然後再呈報給皇帝批紅,這都是為了保證不冤殺一人,確保司法的公正性。

張亮當刑部尚書的時候,日子很不好多,他是個武將出身,本來就不擅長這種事,所以經常漏洞百出,每個季度都得在東宮挨一頓罵,都弄得是灰頭土臉的,很沒有麵子。

可戴胄不同,刑官出身不說,事事嚴絲合縫,又素來與東宮交好,對於來說呈報卷宗這樣的事,就像是在赴宴,吃喝一頓不說,還可以在太子那掏弄點稀奇古怪的玩意,而且從來不認為自己倚老賣老。

不過,今兒戴胄卻拿來一份特殊卷宗,這案子是寧州刺史府發來的;當地有一戶人家姓張,老漢隻有一子,一家三口相依為命,日子雖然過得不富裕,但也算幸福。

可兩個月前,張老漢在打柴的路上與當地的地痞發生衝突,廝打之下,柴刀失手痛死了地痞。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這是自古以來不變的道理,不管怎麼說殺人的是張老漢,問罪的時候抓他也就是了。

但問題遠遠沒有那麼簡單,張老漢在廝打當中受了重傷,已經癱瘓在床了,根本就不能對其行為負責,寧州刺史-史仁基也不能欺負一個癱子。

又趕上其子願意替父贖罪,主動投案,所以在斬監侯的批文後麵加注了從輕處置的請求,戴胄今兒來的時候特意把此卷宗放在了最後,就是為了讓太子有時間可以好好思量一番。

唐律中是有連坐一法,同時老百姓中也有父債子還的說法,不管地痞如何可惡畢竟傷及了人命,不要說地方官吏不好辦,就算把官司打到三法司也不好決斷。

“史仁基官箴不錯,吏部今年的考核,孤前幾天剛看過,在刺史一級中他算是拔尖的了,寧州在他的治下也比從前富庶的多。可刑獄之事,事關國家法度,不是簡單的“同情”二字就能寬免的。人犯一到送來了嗎?”

按照常理,卷宗和人犯都應該一同解送京師,可這案子畢竟特殊,特殊情況、特殊對待,稍微押後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

“回殿下,史刺史辦事牢靠,除了詳細的卷宗外,人也同時送到刑部大牢,因為案件的特殊性,老臣特意關照了監牢的差役多多關照,隨時恭候殿下垂詢!”

—————

戴胄也是人父,他也有兒女,對於孝子當然另眼相看,所謂百善孝為先,他當然會在自己利索能力的地方高抬貴手。

“行了,難得玄胤公發了一回慈悲,孤也不能不開麵,家貧出孝子,也算是難得,明日把人提到正堂,過一過再說。”,李承乾這話算是給了戴胄足夠的麵子,隨後邊邀請戴胄一起用膳,且言明,今日的膳食肉管夠,戴尚書可以隨意吃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