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六章 狹鄉遷寬鄉!(1 / 2)

土地是生民立身之本,賦稅是國家收入之源,農桑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永遠都是重中之重,曆朝曆代無不以此為國之大政,大唐要想永遠保持國力上的優勢,那調整農桑上的弊端就成了刻不容緩之事。

朝廷每年大考的時候,農桑之論都是必考之題,其目的就是讓入仕之官勿忘國家、生民之本,好生在野為天子飼牧一方。

前番朝廷收天下fo門之地,算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地方土地上的矛盾,可這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根本的上的問題;是以李承乾特意上了一本論狹鄉遷寬鄉,移民戍邊的本章。

可這是關係國家根基之事,李世民不得不持重處之,並沒有著急與諸相商討,而是把三個兒子叫來,家中的意見統一了,外麵的事才好說。

自北魏至唐,在土地政策上皆施行均田製,凡諸地狹人多之處,有進丁受田而不樂遷者,則不能依例受田,其民戶受田數量大多少於寬鄉。換一種說法就是地廣人稀的地方為寬鄉,地狹人稠的地方為狹鄉。

且勳貴士紳皆不用納賦從役,國家的財政來源皆來自於小民百姓之身,一旦出現什麼天災人禍,則百姓顆粒無收,朝廷府庫也將陷入空虛之境。於國來說這完全就是一場豪賭,好壞全看天意,不管皇帝還是李承乾都不願意拿國作賭。

靠租田過活的人已經不少了,如果不加以調理,那這種情況則會成為愈演愈烈之勢,漢時土地兼並的產生的惡果就在麵前,前車之鑒不可不查。

是以,有鑒與此,李承乾在奏本之中提出以下幾種建議:其一,凡狹鄉牽著寬鄉者,移一百裏免一年賦稅勞役,移兩百裏免兩年,移三百裏免三年,根據所遷的距離定免稅的年限。

其二,攤丁入地、地丁合一,內容為廢除人頭稅,減輕低層的百姓的負擔,放鬆對人口的控製,使之從根本上杜絕因為逃稅將兒女賣身為奴,既讓國家損失人口壯丁,又使百姓受子女分離之苦。

其三,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此政策是指官員地主也必須繳納賦稅,即廢除他們免稅的特權,他們必須與百姓一樣納稅繳賦,優化稅收結構,使富有的階級承擔更多的稅收責任。

其四,增加養廉之款項,朝廷為吏治嚴刑峻法是沒錯,可也估計官員們的生計,沒有了後顧之憂才能放手為君王盡忠,為百姓謀福,反之則與取死有道矣。

其五,移民與新占之地屯墾,延長免稅、免役時限的同時,給多量田地,賞以耕牛,以安其業。不管是向西,還是向北,大唐自貞觀以後新占之地頗多,此法不僅能緩解土地的緊張,更是鞏固邊境的統治。

“青雀,為輔,你們倆也說說,對你們大兄之言如何看啊!”,李世民心裏清楚,高明是故意為之的,為什麼,就是因為整飭fo門的時候,他已經作好了大動幹戈的準備,所以進言天下兵馬一律戒嚴。

之所以到現在都沒有上書解禁,就是想借著這股子勢頭,以力破之,順者昌、逆著亡,諸臣、諸貴當以fo門之例引以為戒,否則轉身就有殺身之禍,連累闔府、全族之命。看起來是粗魯了一些,但於今日之況,也不失為一步好棋,反正早晚都是要動,何不趁熱打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