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女官的遭遇值得同情,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李承乾不是那種見色就暈頭的家夥,不管是不是真有報複之心,他都不可能給崔女官一點機會把孫女後宮之中,而且還會把這種情況扼殺在萌芽之中。
同樣的道理,李承乾也不可能讓這樣的女人嫁到史家去,史仁基是個隻知道為民請命的一根筋,雖然在官場摸爬滾打多年,算是能吏幹才,但在男女之事,絕對是個愣頭青,是注定玩不過內官調教出來的姑娘。
不過,崔女官還算是明白人,見太子爺沒抬眼皮,不僅把沒有再有所動作,更是把黃金如數奉還,還讓崔奎帶話給李承乾,能搏太子一樂,也是他們崔氏的福氣。
寧州的鄉紳與他們多有來往,狹鄉遷寬鄉的政策,他們會幫著宣傳和規勸,一定積極配合刺史衙門的行動,這也不辜負皇後娘娘的教誨。
什麼叫會作人,這就是,聽完了崔奎的話,李承乾那裏還能不明白,人家這都是為了保障好自己的買賣,雖然他們也是在衙門掛了牌的,但因為買賣的性質,很多時候勢必會踩過線,在太子那有積極的態度,這對於他們的將來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當然,崔女官還有另一層意思要傳遞給李承乾,這樣的買賣是不怎麼樣,可總是會有人作的,這是一鐵一樣的定律。她作的話,不管生意作多大,開到那裏,都會是東宮的眼睛,隻要太子需要,想辦什麼事都是沒問題的。
而且太子對他們知根知底,想要弄死他們就是舉手投足的事,也省去查案和搜尋證據的時間,為什麼不能放過他們隻取不義之財的人呢!
“崔奎,你母親不容易,前半生在宮內吃盡了苦頭,後半輩子又要為你們父女操勞,很是辛苦,以後你可要好好的孝敬他,否則就是孤饒的了你,皇後娘娘也是會治你不孝之罪的。”
聽到太子爺說這話,常年混跡於市井之間的崔奎立刻就領悟了上意,那張長得跟鞋拔子一樣的臉咧得跟荷花一樣,李承乾真懷疑他那如花似玉的閨女是怎麼生出來的,難道是隨母親了?
不過,崔奎辦事還是挺有效率的,這才幾天啊,就搭上線了,這回他來的目地就想好好拍拍自己馬屁的。行,這也算是將功贖罪了,李承乾也願意看看他這個“能人異士”到底替他找到了什麼樣的“寶”。
慶州-蘿縣,銷金窟的商隊浩浩蕩蕩的從寧州境來到這裏,而此行的目地正是日常進貨的程序,一旦聯絡好了一批賣家,他們就會攜帶大量的金銀前去交易,銀貨兩訖之後,再回轉到相應的賣場賺取差價。
崔奎在路上,詳細介紹了他們這一行的潛規則,這並不是低買高賣那麼簡單,銷金窟更注重的是買家的癖好,有人愛書、有人愛怪、有人愛玉,反正隻要有錢人的心頭好、心頭急,他們都收,多少錢都行。
為了準確掌握富豪們的喜好,銷金窟還養了一批消息靈通之輩用來確定消息的準確性,大到賭坊、青樓,小到門房、使喚,反正是誰能提供消息,他們都要刻意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