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聽到李承乾突然提出要調一萬人馬,而且是要的這麼急,李襲譽確實感到非常震驚,要知道靈州不比內地州府,在這裏調動萬人以上的軍隊可是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的。
是,李襲譽是想與西突厥開戰,建立更多的功勳,可就要是因為他手下的人馬引起把邊境的局勢搞亂了,讓兩國發生戰事,依照皇帝的脾氣非得把他罷官不可。
再說了,太子不是不想現在開戰嗎?這特麼調動上萬的駐軍,即使西突厥反應不激烈,那賀蘭山中的馬匪們和西突厥人可就狗急跳牆了。
現今靈州方向的局勢是西突厥、馬匪和唐軍分而立之,你不動我,我也動你,三方形成了一種非常微妙的關係。
大唐和西突厥之所以容忍這些馬匪,並不是因為他們藏在和賀蘭山中難搞,而是因為有了這股勢力形成的緩衝帶,可以讓兩國獲得短暫的和平;
李襲譽不怕打仗,可他從不打無把握的仗,不管太子是想動突厥人,還是馬匪,扔進賀蘭山中猶如石沉大海,連個水漂都打不起來。
退一萬步說,兵馬調動可不是小事,他雖然是靈州的都督,如果不是敵人入侵,那他隻有統兵權,沒有調兵權。
太子一無聖旨,二無兵部的閣文,要是今兒給了他兵馬,明兒長史和司馬就得把他捆了押解進京,順便再扣上一條無旨調兵,圖謀不軌的帽子。
如此一來,李襲譽官兒升不成不說,全家老小的命都得搭上,沒太子這麼幹的,即使他不是近支宗室,也不能這麼坑人啊!
李襲譽腦袋搖得跟撥浪鼓一樣,說什麼都不同給太子這一萬人馬,而且還拿皇帝和杜如晦說事,沒他們點頭,不要說調一萬人了,超過五百監府軍,就夠看他腦袋了。
“李都督,殿下與你不僅有君臣之義,更是有著同宗之情,調兵的閣文可以現在發往長安去補,你說陛下能不同意嗎?”
“再著說,此事關乎朝廷機密,殿下的行蹤要絕對保密,非可以信托之人不可見,將軍何以如此決絕呢!
要知道,在領兵禦戰方麵,陛下對太子爺可是從來有求必應的,鬆州之役、北征之舉都是典證,將軍切莫辜負了殿下的看中。”
秦懷玉沒那麼多顧忌,都是在軍中為將的,他立的戰功並不比李襲譽少,而且官職、品秩都在他之上,這個黑臉他唱起來是一點壓力都沒有。有什麼啊,至於那麼較真嗎?要不是六率的軍隊來不急抽調,誰會跟他在這扯皮。
“就是,譽叔,講原則也不是這麼講的,殿下張了一回嘴,你總不能讓他閉不上吧!僅僅是敲掉那裏一小股勢力,影響不了大局,你這都督一樣當的安穩。
再說了,有太子爺的手諭在,你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即使陛下不悅,這板子也打不到你身上。”
“你靈州軍是邊境野戰衛率,常年駐守此地,熟知這裏的一草一木,在本鄉本土作戰,那還不是猛士吃豆,輕而易舉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