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四章 明德殿的沉寂!(1 / 2)

李承乾從北鎮撫司出來前隻留下一句話:漢人好吃好喝,不用再問口供,其他的人扒皮拆骨也要把事料理了;隨後便陰著臉上了返宮的車架,長孫衝三人怎麼挽留都沒有用。

在返宮的車架上,李承乾想了很多,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話常聽人說,要是非用到今兒這場麵上,恐怕就的翻過來了。

因為這些人都是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下轉變成壞人,這並不是他們的本意。改變他們或者他們家人命運的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

在當年的戰時,李承乾覺得西征計劃完美無缺,即使接到攻擊立止的聖旨,他依然這麼認為,畢竟衡量戰爭勝負的還是看敵我雙方的戰果。

至於防守邊境的衛軍留下多少,留誰為將,怎樣布防,那是李靖這個大總管應該考慮的問題,他不好過多的幹涉太多,以免給人留下擁兵自重的口實,到皇帝麵前進讒使東宮陷入進退維穀的地步。

這些話他不能跟這些人解釋,他們也不明白這個看起來風光無限的太子,在當年也並沒有他們的想象中那麼風光。即便是在西征軍中也有不止一個人想要他兵敗身死,好為自己的主子鋪平入主東宮的坦途。

直到進明德殿前,李承乾也一直在回顧西征對於大唐的利弊,從大局角度出發,不管是第一停戰,還是第二次西征,對於當時的大唐來說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而且當時為國家爭取的好處也都得到了印證。

至於,那些被打散了的吐穀渾散兵遊勇深入腹地,掠去邊民純屬是地方衛軍的失職造成的,與李承乾根本就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可考慮到西征之役是出自他的手筆,不能善始善終,這也他心中一直的遺憾,唯一沒有想到的是還讓這麼人受了連累。

邊境上也經常發生這樣的事,通過兵部報上了來的時候也隻是一串串冰冷的數字,沒有親眼看過,親身經曆,是體驗不到那種痛苦和絕望的。

是的,改變人一生走向的往往就是那幾個關鍵的時期,沒有切膚之痛的人,永遠都不會明白生和死的接線到底有多模糊。

記得第一次上戰場的時候,在鐵門關上,看著敵我兩軍堆積如山的屍體在關口兩側摞了一個斜坡,冬季也掩蓋不了令人作嘔的屍臭,再加上援軍遲遲不到,李承乾的心情也非常複雜。

一百個人衝鋒,箭矢沒有射到自己,那是因為鑽到別人身上了,勝利者的榮光最後落到了自己的身上,但那原本也是可以落在別人身上的。入了軍伍,凡是上過一次戰場的,即便活下來,也算死過一回了。

別人替你死了,你再活著,就該替別人活著,否則既對不起活人,也對不起死人;從那些人的話語中,李承乾聽得出來,他們隻是想用自己輕賤的生命為自己和親人“尊嚴”討個公道而已。

身為一國儲君,李承乾有責任、有義務保護每一位大唐的子民不受外敵和貪官汙吏的迫害,人家質問得並沒有錯,所以他才說了“我無能”三個字,這是他有生以來屈指可數的致歉。好吃好喝的過上幾天,舒舒服服的上路也就是了,這也算是李承乾對他們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