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四章 淩煙閣 (一)(1 / 2)

李泰向東宮投降的消息不徑而走,朝野上下也因此議論紛紛,太子“處理”完家事,貞觀一朝儲位之爭也由此落下了帷幕,那接下來要倒黴的就看誰礙眼、擋道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彈劾太子領兵在西域“肆意妄為”的聲音也一下子消弭於無形,好像從來都沒發生過一樣,那些上了本章的臣子每天上朝也戰戰兢兢的,生怕閑著無事的太子拿他們作筏子消磨時間。

轉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上元節,李泰的腿也好的差不多了,拄著拐棍的他每天都精神抖擻的與李佑一起到明德殿去點卯,天家兄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和睦之態,皇帝的嘴上雖然沒說什麼,但心裏卻是著實高興。

是以,今年特意對一宮兩府撥了一筆款項,專門用來年後修繕宮殿府邸之用,從側麵上對向臣工表示,天家手足相殘之事,一去不複返,朕的皇帝要比先帝強,大唐也會在他和太子的手中,千秋萬代傳之後世。

宣政殿,李世民,招呼著李承乾、李泰、李佑、房杜等臣嚐嚐新茶點,這些東西都是庖廚們新倒騰出來的,並沒有以往的那麼糕點隻是一味的甜,加了杏仁的有一絲別樣的味道。適合成人吃,不管事怎麼著急,也得把肚子墊一墊吧!

“朕年紀大了,經常追念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的崢嶸歲月,所以就想建造一座淩煙閣,將一些功臣形象繪入,以為憂思,以顯人臣榮耀之最。”

“貞觀於茲十有餘年,之所以盛世如此,斯蓋股肱罄帷幄之謀,爪牙竭熊羆之力,協德同心,以致於此。”

“我朝立國雖僅三十多年,但功臣頗多,朕身為皇帝,不管是死了得,活著的,都不能忘,今日叫你們來就是想敲定此名單。”

這個風兒是自打西域捷報入京之後,皇帝就表示過要如此做來彰顯君臣如魚得水的情分,這是個名垂青史的好事,可以顯耀於後世子孫,臣子自然欣然景從,沒一個說不的。

好事歸好事,可並不是容易那麼定下來,老臣都覺得資格夠格,那些死的早的也有在朝為官的子孫幫著喊腔,原本挺明白的事,攪和成了一鍋粥,朝堂也成了他們講述家族功績的祠堂。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一個功臣都可取之處,再聽他們講述當年的諸多不容易,也把皇帝的思緒牽扯到了那段血與火的日子,即便有些人說的過頭了,他的嘴也堵的夠嗆,一句多餘的話都說不出來。

大唐立國之初,李氏就有言在先,厚待功臣,厚待其子孫,李氏與功臣共天下,現在是給功勳之臣定性的時候了,所以都擠破了腦袋往裏擠,誰也不想在這麼關鍵的時候落人一步。

“陛下,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管舍那個,陛下都是於心不忍的;但恩如榮寵,都應聖心獨運,所以老臣請陛下乾綱獨斷!”

老房的話說完,立刻就得了殿內不少臣工的讚同,他們這些人是注定要入淩煙閣的,所以不管說多,說少了都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