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讓內衛盯緊了李勣,可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勣可不像張亮,沒那麼多幹兒子,老奸巨猾的他作事從來都是滴水不漏的。
就算內衛是蒼蠅,想叮這個無縫的雞蛋,也得耗費一些時日,所以李承乾和李泰不得不耐下性子,隻能慢慢等著了,否則說不準還得讓人反咬一口。
這邊剛過完年,朝廷的政事也逐漸平穩從西域大勝的喜悅中走出來,一切的一切都有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李承乾每天也是批批本章,逗逗孩子,日子過的很是恰意。
可這消停的日子沒過幾天,皇帝那就又起了幺蛾子,想要趁著西域大勝,軍心士氣正盛的時,揮師東進攻掠遼東,從根本上解決高句麗之患,完成九州歸一的最後一步。
對於皇帝的“臨時起意”,幾位宰相出奇一致的反對,杜如晦言:西征剛罷,大軍還沒有來得及休整,兵甲器械損耗嚴重,還沒有補充到位,此時動輒幾十萬大軍,恐難收全功。
房玄齡則說:征討高麗勞民傷財,於國不利。願陛下遵皇祖止足之誡,以保萬代巍巍之名。罷兵休戰,與民更始,施恩於天下!
而一向敢於言事的馬周,說的更加尖銳:自大唐立國之始,李氏引天下甲兵征戰二十八載,功績斐然,但罪過依然不小;因戰而傷,因戰而死的士卒不計其數,關中百姓戶戶掛孝。
連膽小怕事的劉洎都上書說:遼東道遠,糧運艱阻,一人用度三五人供給,前番西域之間已然如此,消耗之大前所未有;如果戰事與煬帝般僵持不下,那大唐的雄師也同樣會折戟遼東。
當然,反對皇帝東征不僅幾位宰相,朝中的絕大多數文臣都不同在此時進攻遼東,更不要說皇帝禦駕親征了,萬一出了什麼紕漏,那大唐的億兆黎民怎麼辦,所以大臣這幾天都在朝中與皇帝頂牛,說什麼都沒用。
按照皇帝以往的脾性,不如他的意肯定是大發雷霆,龍顏震怒;可這次偏偏沒有,反而有耐心的很。還在宣政殿召見了李承乾和長孫無忌,東宮一係一直都沒表態,如果他們都表示支持,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呐,高明,別人怎麼說是別人的事,你不一樣,你是朕的兒子,你應該能理解朕的。就像你出征的時候,後麵總是有一群文臣磨磨唧唧的,現在也是這麼個情況!”
“以往,朕這個做父皇的,替你把所有的麻煩都扛下了,現在輪到你了,你是不是也應該支持父皇一樣,替朕把方方麵麵的事都下去料理了。”
“你看,朕呢,年紀也大了,這次東征也是最後一次了,等打完這一仗回來,你也就可以著手登基了,朕也退居翠微宮,過過含飴弄孫的日子,怎麼樣!”
皇帝的話,讓李承乾根本就沒法接,他明白皇帝執意東征不僅僅是為了九州歸一,更是不想在功業上被兒子蓋過去,所以就想以此來昭示天下,他李世民還是那個氣吞萬裏如此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