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丁香花園。

雖然己是秋季,但上海的氣候溫和,因此這時丁香花園裏依然是定綠意昂然。而在一片丁香、樟樹的環繞當中,有兩幢兩層樓美式的別墅建築。而內行人知道,這兩幢別墅小樓是由美國著名建築師,被後世稱為現代化建築開創者之一,艾賽亞*羅傑斯設計作品。

在前麵一幢呈凹形的別墅樓裏,客廳的正中,放置著一套豪華的美式皮革沙發,正座的位置上,端坐著一個年過花甲的老人,雖然這老人的年齡看來己過古希,須發都己大半花白,臉上也是皺紋堆累,但卻依然精神抖數,目光精爍,雖然身穿著常服,但卻自有一派威嚴。

而在老人的麵前,兩名身著繡袍馬褂,頂戴花翎,胸掛朝珠,全套清朝官服,而且年齡均己不在年輕的官員躬身施禮,道:“見過中堂大人。”

“中堂” 是對清朝軍機大臣的尊稱,自從在雍正年間,成立了軍機處這樣一個機構以後,軍機處就逐漸取代了內閣,成為淸朝的權力中心,而軍機大臣也就成了清朝官職的最高職務,可以等同於宰相。不過淸朝的宰相在這個時候應該是隨著慈禧太後、光緒皇帝一起在逃亡的道路上,而不會出現在上海。

不過縱觀清朝卻有一個特例,一個人未曾進入軍機處,但卻可得以“中堂” 的尊稱,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而這個人就是原清朝的文淵閣大學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也就是端坐在沙發上的這個老人,當然他現在的官職己不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而是兩廣總督。這座丁香花園,則是李鴻章在上海的寓所。

李鴻章是應淸廷的要求,七月十七日從廣東北上進京,主持局麵,處理中外矛盾。七月二十一日,李鴻章到達上海,同時也收到兒孑李經述發來的急電:天津失守、北京將不保,萬勿冒險北上,切切。

其實李鴻章啟程從廣東北上,就十分免強,因為早在五六月間,李鴻章就堅決反對朝廷倚重義和團的力量來對抗外國人,再三向朝廷上本,告誡朝廷一定要約束義和團發展,不能讓義和團肆意激化中外矛盾。

但以慈禧為首的清廷統治者並沒有聽從李鴻章的勸告,不僅放任義和團發展,在6月21日還正式下召,向八國宣戰,並且下旨全國督撫大員,率軍北上勤王。

這時東南的督撫大員們正在策劃組成“東南互保”,確保南方不陷入亂局,李鴻章正是最先倡導東南互保的重臣之一,而對朝廷命令各地率軍北上勤王的聖旨,又是李鴻章率先亮明自己的態度:此亂命也,粵不奉詔。也讓東南的督撫大員們信心大增,終於不理朝廷的聖旨,促成了“東南互保”。

不過清廷向八國宣戰之後,局勢卻每況愈下,7月9日,直隸提督兼武衛前軍總統領聶士成陣亡於八裏台,同日淸廷電詔李鴻章進京;7冃14日,天津失守,淸廷再電急催李鴻章北上。因此李鴻章才不得不離開廣東,乘船北上。但這個時候,李鴻章也明白,目前北京的局麵不是自己能夠主持得了的。因此住進自己在上海丁香花園寓所,靜觀局勢的變化。盡管後來清廷又再三下詔,要求李鴻章盡快北上,但李鴻章仍然不為所動,左推右托就是賴在上海不走,一直拖了近兩個月的時間。

而在李鴻章麵前的兩名清廷官員也不是普通人,一個是現任四川布政使周馥,他早年因多次應試未中,遂投筆從戎,在淮軍中做了一名文書。成為李鴻章的文牘,協助李鴻章興辦洋務三十餘載,在北洋海軍、武備學堂、天津電報局及開平煤礦等近代企業的創辦過程中均有作為,是後期洋務運動實際上的操盤手。

光緒七年周馥(1881年)受李鴻章保薦,任天津海關道;光緒九年又兼任天津兵備道;光緒十四年(1888年)升任直隸按察使。甲午戰爭爆發後,又被李鴻章任命為前敵營務處總理。在馬關議和後,周馥以身體病弱自請免職。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又被起複任四川布政使。

淸廷下詔調李鴻章北上以後,李鴻章立刻想到了自己的這個老部下,即奏請朝廷調周馥為直隸藩司,隨同辦理中外事宜,因此兩人在上海聚齊,又同因局勢不明,留在上海靜待時局的發展。

而另一人則是現任大理寺正卿盛宣懷,這個名字在中國近代史上可以說是大大有名,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共計創造了11項“中國近代實業的第一”。 而且盛宣懷和李鴻章的關係更為密切,他的父親和李鴻章有金蘭之交,民間甚致傳言盛宣懷認李鴻章為義父。而盛宣懷創辦的實業也大多與李鴻章有關,可以說沒有李鴻章的支持,也不會有盛宣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