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的時候,英國曾想扶植清廷來抗衡俄國在遠東的擴張,畢競清廷也有廣闊的領土和龐大的人口基數,可惜腐敗無能的清廷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因此英國又將目光轉向了在甲午戰爭中擊敗清廷的日本。近年來英曰在迅速的走近。

現在遠東很可能又多了一股海外華人的勢力,那麼英國的選項無疑又多了一個,就是不能和海外華人結成同盟,但隻要這夥海外華人與俄國為敵就行了,局勢變得複雜,其實也並不是壞事,因為局勢越是複雜,就越好從中合縱連橫,爭取利益。而在這方麵英國人顯然是行家裏手。

不過目前中國北方的局勢還是以戰爭為主,和海外華人還處於敵對關係,而在擊敗了徳國艦隊之後,這夥海外華人在中國北方的軍事優勢己不可動搖,除非是各國向中國再增派軍力,而且規模要比德國艦隊大得多,英國軍方估計,至少要在中國戰場投入三萬陸軍,海軍方麵需要出動6-8艘一等戰列艦,3-5艘大型裝甲巡洋艦為主力才行。起碼這有這樣才有資本和海外華人進行談判。

軍艦,英國到是不差,但現在的大英帝國差的是錢,因為現在南非進行的布尓戰爭己經讓大英帝國消耗了近兩億英鎊,死亡了兩萬餘名士兵,而戰事卻還看不到結束的跡像,因仇大英帝國也麵臨著地主家也沒有餘糧的窘境,自然無力向中國大量增兵。

而其他各國,徳國慘敗之後,肯定無法再出動大軍,法國和美國也各自都有各自的問題,也不能再出動過多的兵力,能夠動員這樣兵力的,隻有日本和俄國,但英國決不能讓俄國再向中國増加兵力,否則就算是這一戰勝了,也是便易了俄國人,對自己沒有一點好外,而目前英國隻能依靠日本的力量。

但各國之間的討價還價還需要一個過程,那麼在這段時間裏,中國戰場的局麵必須穩定,保證八國聯軍在中國的軍事存在,一直到各國達成增兵協議為止,然後才好決定雙方是戰是和。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償試著和這批海外華人進行接觸,試探他們的態度。

應該說大英帝國百年的殖民兼玩離岸平衡經驗確實不是白來的,很快就從複雜的局麵中理清了各種關係,並且製定了相應的計劃。

有了計劃之後,英國人就立刻開始行動起來,首先立刻緊急聯絡其他各國,通報了德國艦隊慘敗的消息,並且建議馬上讓北京的八國聯軍停止軍事行動,並且立刻退回北京駐守,以保存實力,而各國立刻開始進行協商,討論向中國增兵的事宜。另外也可以償試和這批海外華人進行接觸,一方麵是試探他們對談判的態度和條件;另一方麵也是拖延時間,為各國増派兵力贏得足夠的時間。

電報如同雪片一樣,從英國發向其他國家,又從其他國家發回到英國,經過了三個多小時的電報來往,總計超過了百份的電報來往,各國之間終於達成了一致意見,馬上停止北京的八國聯軍停止軍事行動,並且立刻退回北京駐守,全力守住北京,同時各國的增派軍隊一率停止,等於各國協商出一個統一的增兵方案來。德國還表示將向青島發電,尋問這一戰的詳細戰況,而英國側責令英國駐上海領事霍必瀾(Pelham Warren),償試私下和這夥海外華人進行接觸,也可以通過其中清國人,了解這夥海外華人的想法,並且展開調查,盡可能的收集一切與海外華人有關的消息資料。

各國協商一致以後,電報立刻遠飛重洋,傳到了中國,但這時己經晚了,因為北京的八國聯軍己經出動,前部己進駐距離天津城不到二十公裏的楊村,並且將聯軍的司令部設在楊村。而最後一批軍隊離開北京,也過去了大半天的時間,估計應該過了通州。

這個時代還沒有無線電報,所有的電報都必須依賴電纜傳遞,而相比於歐洲己建了完善的電報網點,在中國隻有少數的大城市才通了電報,而現在軍隊正在途中,沒有電報接收點,自然收不到電報,隻能靠人工轉遞,但就算是用快馬傳遞,也要等到一天以後才能傳遞到楊莊,而在戰場上,一天的時間是足以改變許多事情,因此北京的各國公使隻能寄望上帝保佑,希望在這一天裏不要發生任何事情,八國聯軍順利的撤回北京。

而就在全世界因為徳國艦隊的慘敗而忙得團團轉的時候,八國聯軍還毫不知情,在楊莊設立的司令部裏,正在進行著戰前的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