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運動,在一開始的時候,其實隻是山東地區的一個地方性的帶一些迷信色彩的民間社團組織,在中國曆史上,類似的民間組織多如牛毛,數不勝數,而其中絕大多數都迅速的溟滅,少數或許還能鬧出一點火花來。
而義和團能夠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從山東發展到河北,甚致進入北京,成為在1900年影響了整個中國的重要勢力,並不是因為義和團的力量有多麼強大,或是有優秀的領導組織者,而是和清朝的一些大臣或明或暗的支持推動的結果。
在背後支持義和團的清朝大臣中,既有地方的督撫大員,也有北京的軍機大臣,還有清廷的宗室親族,甚致還有現在清廷的實質統治者慈禧太後。他們或者是純粹的敵視外國人;或者是為了爭奪權力、打擊政敵;還有是為了政治投機,也有是為了固鞏自己的權力地位。需要一股能夠對抗洋人的力量,而義和團的所謂神功,讓他們看到了希望,或者是盲目的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情,但不管是什麼原因,最終一力放縱義和團的勢力擴大,發展到北京,並且縱容義和團攻打各國使館,力主向列國宣戰。
隻是當八國聯軍真的打來了,支持義和團的大臣才發現,義和團的所謂神功,根本就是靠不住的,但這時己晚,八國聯軍己兵臨北京城下。而在北京城破以後,有一部份支持義和團的大臣死於戰亂或是被八國聯軍抓住處死,但大多數還是逃出了北京城,逐漸和慈禧太後、光緒皇帝彙合,到達太原。
雖然清廷的流亡朝廷在太原暫時安定下來,但當初支持過義和團的大臣們心裏,卻沒有一刻平靜過。因為局勢發展到了這一步,不外忽兩種結果,一是八國聯軍繼續進攻,滅掉大淸;一是朝廷和洋人議和成功,但無論是那一種結果,當初支持過義和團的大臣都不會有好下場。
八國聯軍滅掉了大淸,自不必說,無論是洋人直接瓜分中國,還是再扶植一亽新的王朝,而清廷的舊大臣,是肯定沒有好下場的。而如果朝廷和洋人議和成功了,太後和皇帝或許可以保性命,但當初支持過義和團的大臣們肯定會被推出來當替罪羊。
而且在太原己經開始流轉一份洋人開出的懲處名單,包括了隨太後和皇帝逃亡的大部份官員和宗室,洋人聲稱,隻有處死名單上的人,才能夠進行議和,而太後和皇帝之所以還沒有動手,隻是在等洋人正式承若,隻追究名單上的人,而不追究太後和皇帝,殺了這些人之後,就立刻進行議和。
如果說這還隻是傳言,那麼李鴻章從上海發來電報,要求太後和皇帝立判懲處支持義和團主戰的王公大臣,以向洋人表示清廷認錯的決心,那厶這就是實實在在的了,盡管李鴻章並未在電報中點名,要懲處那些大臣,但大多數人都估計自己一定就是其中的一員。可以說那條路都是死路。
而這夥海外華人的橫空出世,擊敗八國聯軍,攻取天津,讓當初那些支持過義和團的大臣們仿佛看到了一跟救命稻草,自然要緊緊的抓住。如果這夥海外華人能夠徹底擊敗八國聯軍,將洋人都趕出中國去,那麼自己的命也就能夠保住了,因此這些大臣們才極力向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進言,首先是盛讚海外華人,稱其為海外義民、心係中華,而且大清有望複興,並且建議流亡朝廷,馬上招撫這夥海外華人,並委以重任,讓他們去對付八國聯軍,最好是將所有的洋人都趕出中華大地。
另外就是拚命的攻擊李鴻章,因為李鴻章是負責與洋人議和的,而且還通電要求太後和皇帝立判懲處支持義和團主戰的王公大臣,現在有了這夥海外華人,自然也就不需要李鴻章了,那還不趁機踩上幾腳,更待何時。
這些大臣們的心思,李鴻章自然是一清兩楚,心裏也不禁生出了深深的無力感,正是這些人把國家弄到這般不可收拾的地步,而且現在還不忘了爭權奪利,自己在奮力保全大清,而他們卻在拚命的扯自已的後退。
這時張佩綸道:“嶽父、各位,朝廷那一邊雖然催得很急,不過佩綸看來,也不是不能再拖一拖的,太後素來精明,通曉事理,這次不過是一次糊塗,而皇上也是曆經數次大難,也明白如今的時局,斷不會再輕意為邪妄之輩所騙,因此我們隻要回電呈明利害,太後、皇上自然也會明白了。因此當務之急,還是盡快回複朝廷。”
周馥也點了點頭,張佩綸到底是經曆過了大變故、大磨難的人,雖然已是辭官多年,但對時局的判斷卻要比當年清楚得多,早己不複當年為清流時的書生意氣,於是道:“中堂大人,幼樵之言極是,現在的當務之急,必須要先把朝廷穩住,如果朝廷奈不住了,先派人和海外華人聯絡,其中恐怕又多生變故,因此我看不如就讓幼樵擬稿,回複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