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穿越者攻占了威海衛之後,首先引起警惕的是駐守在青島的徳國軍隊。因為威海衛一失,青島就首當其衝,而且在一個多月以前,德國艦隊被穿越艦隊打得慘敗,隻有七艘軍艦逃回到青島,盡管德國艦隊這一戰輸得有些糊裏糊塗,但輸了就是輸了,就證明穿越者的軍事力量強大,德國人可不是那種打死也不認錯的人。
就在威海衛失守的第二天,八國聯軍名議上的司令官瓦德西元帥和徳國駐膠奧總督葉世克聯名向國內發電,指明海外華人攻占了威海衛之後,下一個目標肯定就是進攻青島,但現在青島的守備薄弱,如果沒有援軍,是根本就守不住的。因此希望國內想盡辦法,給青島增派兵力。
很快青島方麵就收到德國國內參謀總部的回複,德國政府正在進行外交周旋,為青島爭取援軍,要求青島方麵盡可能堅守得長一些時間,等待援軍到達。同時任命瓦徳西元帥為守衛青島的軍事總指揮官,全權負責青島的防務、而膠奧總督葉世克為副總指揮。
德國的陸軍製度是歐洲最先進的,當然知道統一指揮權的重要性,現在的青島實際是一個雙頭領導的局麵,即青島有膠奧總督葉世克,而徳國艦隊的司令官是瓦德西元帥,雖然按常理來說,青島的防務應該是由膠奧總督葉世克負責,畢竟青島是葉世克的管轄區,但葉世克的軍銜隻是上校,而瓦徳西是徳國的陸軍元帥,曾出任在徳國總參謀長十餘年,國內的威望如曰中天,屈指可數,因此隻有可能由瓦徳西出任青島防務的總指揮。而國內參謀總部發電做出這個任命,明確青島的負責人,也是減少了許多麻煩。
得到了國內的正式任命之後,瓦德西也就立刻著手布置青島的防務,現在青島最大的問題就是兵力不足,軍隊總共隻有六百餘人。不過逃到青島的七艘徳國軍艦上到是有不少人,旗艦俾斯麥伯爵號的編製是620人,而戰列艦大選帝候號的編製是560人,薩克森級鐵甲艦的編製也有320人。實際上七艘德國軍艦上共計約有2300餘人,這樣算起來,其實青島的士兵也不算少,隻是大多數都是海軍的士兵。
因此瓦德西首先解決的就是守軍兵力不足的問題,將各艦上的多餘人員全部都組織起來,發給武器,加入陸軍守衛青島。結果陸軍一下子頓時就多了1000多人,共計達到1600餘人,這下子守衛青島的兵力也就充足了許多。瓦德西調配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不過瓦徳西也清楚,從軍艦上下來的海軍士兵,畢竟不是專職的陸軍,無論是軍事素質,還接受的訓練都不能和陸軍相比,而且青島雖然不大,但三麵環海,易攻難守,又沒有修建堅固的防禦工事,火炮也不多,隻靠1600餘名士兵想守青島,也並不容易。因此守衛青島,不可能擴大防圈,禦敵於國門之外,隻能集中兵力,收縮防線,重點防禦,力爭多堅守時間,爭取拖到援軍到達。
而青島的防務核心當然是俾斯麥山(青島山),德軍占領青島以後,首先在俾斯麥山修建炮台,也正是因為俾斯麥山之於青島的重要作用,因此瓦徳西在俾斯麥山布置了500餘名士兵,而在毛奇山(貯水山),伊爾提斯山(太平山)各布置了200餘名士兵,做為俾斯麥山的輔助。而在青島灣一帶布置400餘名士兵,負責保護臨時總督府地區,以及機動預備兵力。
同時瓦德西又在勞山布置了150名德兵,做為前沿陣地,並不要求德軍能夠在嶗山阻止海外華人的軍隊前進,而是盡可能提前發現敵人的行蹤,以及摸清敵軍的實力和進攻方麵,便於守衛青島的徳軍能夠提前準備。而且瓦德西還再三嚀囑嶗山陣地的指揮官內徳維茨中校,一但敵軍的大軍逼進,就立刻撤退,不能在嶗山死守。因為現在每一部份德軍都是寶貴的力量,不能在無關緊要的戰場白白浪廢了。
而在海上,僅存的七艘德國戰艦當然是無法與海外華人的海軍相抗衡,因此瓦德西決定,所有軍艦都不出海和海外華人的艦隊交戰,而是留守在青島灣裏做為活動炮台,甚致幹脆就擱淺到淺攤上使用,以彌補青島海防炮台不足。
不過副司令法爾肯海少將到是向瓦德西提出一個建議,即在剩餘的七艘德國軍艦中,隻留下戰列艦大選帝候號,大型鐵甲艦薩克森號、拜恩號、巴登號在青島灣裏充當活動炮台,而速度較快的裝甲巡洋艦俾斯麥伯爵號、防護巡洋艦費爾亞號,奧古斯塔皇後號則離開青島灣,在海上執行破交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