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軍成功占領青島以後,前線的總指揮肖建軍還沒有到達青島,就向青島的前線指揮官下令,立刻分派軍隊進駐膠州灣的各處要點地區,完成人民軍對膠州灣的全麵占領。

雖然這一場戰鬥主要發生在青島地區,但按照德國與清廷所簽定的《膠澳租借條約》,德國租借的地區實際是包括了整個膠州灣沿岸地區,總計麵積大約為5500平方公裏。這也是在舊時空裏,整個青島市區的大體範圍,而通常所說的青島,隻是指膠州灣東岸的一個半島地區,也就是戰鬥發生的地區。

即然人民軍付出了重大的代價,擊敗了徳軍,占領了青島,當然是要接收德國的全部租借區,而不是隻限在青島地區,因此肖建軍才命令軍隊盡快去搶占整個膠州灣,以免夜長夢多,如果被清軍占領了,那就有些麻煩了,雖然以清軍的尿性,敢趁機搶占膠州灣的可能性並不大,但也不得不防,畢竟現在穿越者還不想和清廷徹底撕破臉。

羅嶽的一營接到了命令是駐守整個膠州灣西岸,也就是北起營海鎮,南到黃島的一個狹長形地區,東西最寬外也不過7、8公裏,而南北的長度卻超過了30公裏。也是駐守區最大的一個地區。

在青島戰役中,羅嶽的一營的戰鬥減員達到92人,其中陣亡73人,另有19人受傷,短時間內無法參加戰鬥。而青島戰役結束之後,一營也得到了65名士兵補充,其中一些是從天津運送物資的新兵,而還有少量則是在山東地區收納的本地居民,像在嶗山收留的十二個人中,有5個人都被分到一營。

盡管如此,現在一營的軍隊人數也不到400人,想要駐守這麼廣闊的一片地區,當然是不容易的。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現在人民軍就隻有這麼多人,而一營又是人民軍中戰鬥力最強,因此自然要承擔最艱巨的任務。

當然,駐守並不等於是防守,隻需要保持對這一片地區的控製力就行了。另外羅嶽要駐守的地區大部分都是荒野地區,人口並不多。實際上整個膠州灣地區在這個時代都是不發達地區,人口極少,按照清廷的戶籍統計,德國租借的膠州灣地區廣達5500平方公裏,但隻有8萬餘人口,既使是還有一些未統計的人口,但總計最多隻在10萬左右,而且人口大多分布在青島地區,膠州灣西岸的人口不足兩萬,大致分布在營海鎮、紅石崖鎮、黃島這三個地區,因此隻要控製住這三個地區就行了,而且穿越者有先進的通訊設備,互相之間的聯糸並不成問題。

羅嶽將全營的三個連馬別駐守營海鎮、紅石崖鎮、黃島,這三個地區的距離都在15公裏以內,如果遇到突發事件,其他軍隊可以在1小時左右趕來増援。而指揮部也知道一營的責任艱巨,因此還撥了三輛猛士車,以方便駐地之間的來往。

而一營的營部被羅嶽設在營海鎮,這裏一營駐區的最北部,也是整個膠州灣地區的西北角,最深入內陸區,人口最多,大約有近7千餘人口,而且南鄰紅駐區,北接膠州,是膠濟鐵路上一個重要的節點。

人民軍進駐膠州灣地區,並沒有在當地引發多大的反應。別說是海外華人的消息,不少當地人連德國強租膠州灣的事件都不知道,這主要是因為這個時代的消息閉塞,而且膠州灣地區也不是什麼發達地區,因此消息傳遞就更加滯後。另一方麵也是德國租借膠州灣的時間並不長,還沒有在膠州灣地區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對靑島以外的地區,基本還是任用當地的原清廷吏員、或是地方鄉紳來管理。

而對於當地的普通百姓來說,其實生活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管理自已的還是那些人,租賦還是那麼多,什麼都沒有發生變化,至於這片地是歸清廷管還是歸德國人管就並不重要了,反正自己的日子照過就行了。

不過吏員、地方鄉紳的消息當然要比普通百姓靈通得多了,他們不僅知道現在膠州灣地區己經易主了,而且還聽說過一些海外華人的事情,知道這是一夥生活在海外前朝後裔,但卻是華夏族裔,而且打仗十分厲害,連洋人都被他們給打敗了,現在他們趕走了德國人,並且取代德國統治了膠州灣地區。

但這些吏員、地方鄉紳並不怎麼害怕,因為無論是誰統治這裏,想要有效的管理這一片土地,就必須依靠自己這一批基層的管理,因為在清朝統治的期內,無論地方官怎麼樣,地方的吏員、鄉紳卻是幾乎恒久不動的,這也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特色,就是無論地方官員怎樣變化,但地方基層始終是把持在吏員或是地方鄉紳的手裏。每一任地方官員都必須和地方吏員、鄉紳搞好關糸,否則在當地就玩不開。在中國曆史中,由於和地方吏員、鄉紳搞不好關糸,結果被地方吏員、鄉紳聯手擠走的,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