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工作組就分成兩批,一批挨家挨戶的給王家寨的每戶人家分發糧食,這一方麵是履行穿越者對寨民作出的承諾,另一方麵也是借這個機會,對每一家進行登記入冊,寫明每家的人口數量,人員姓名、身份、年齡、房產等等基本資料,以便於以後對王家寨的管理,並且將製做成戶籍本,發放給每一戶人家。由於王家寨的人口並不多,因此一天的時間就全部統計完成。
而另一批人則在王家查閱財目資料,了解王家寨現在到底有多少田產,並且在下午的時候,進行了簡單的實地考察,了解田地的實際情況、灌溉條件等等。
統計的結果是,現在王家寨一共有317戶人家,其中住在寨內的有208戶,住在寨外有107戶;人口數量為1412人,其中男性為738人,女性為673人。不過有9戶人家有人在公審大會上受到處置,家裏其他的人口都被遷移到青島,實際隻有308戶 ,另外還有14戶人家受不了王家的壓迫出逃,因此這14戶人家並未統計在列,隻是將他們的房子封存起來,遷移人家的房屋留做其他用途,而如果出逃的人回來,則還是將房屋都還給他們。
另外,從帳本上來看,王家共計有田地3618畝,而除去出逃的人口,租種王家田地的人隻有287戶,另有21家並沒有租種王家的田地,而是靠做一些小生意生存,在集巿上的那十幾家店鋪中,隻有兩家租種了王家的田地,還有幾戶人家則是靠自己的手藝生活,比如打鐵、木工、泥瓦工等等。
到了晚上的時候,王勝招集工作隊的幾名主要成員一起開會討論分配土地的工作。
因為根據統計,現在王家寨共有3618畝地,而有308戶人家,這樣算下來,平均每戶隻能分到12畝地左右。而按照穿越者在天津施行的土地製度,是毎個成年人分5畝地,未成年人和老人分3畝地,平均一戶分配到的田產在20畝左右,而且根據計算,以天津地區的農業水平,一戶4-5口人的人家,至少要擁有20畝地才能夠在穿越者現在實行的農業稅收的情況下,保證正常的生活。山東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和天津地區差不多,因此現在王家寨的田地,顯然是不夠的。
另外,田戶的數量是根據王家的帳本統計,而由於時間不足,工作組並沒有對王家的土地進行核對,因此帳目數量和實際數量是否名符其實,還不得而知。而且清代的一畝地,和現代社會的一畝地並不相同,現代社會的一公畝是666平米,而清代的一畝地標準是按一步寬、240步長計算,拆算下來大約是600平米左右。
這樣算下來,就算帳目數字無誤,那麼王家寨現有的3618畝地換算成現代社會的當量,隻有約3260畝,縮水約在10%左右。而且還要從中再劃出一塊地來作穿越者的自營農場使用,因此王家寨的土地分配方式,顯然不可能釆用天津的標準。那麼到底樣分配這有限的土地,當然要認真的研究一下。
工作組的組員張運江首先道:“我有些不明白,如果按照我們的估算,一戶人家要20畝地才能保證正常的生活,那麼以前王家寨的老百姓是怎麼過的,我估計能租種20畝地的農戶並不多吧,而且我們的農租也要比王家寨低得多,真不知道王家寨的老百姓以前是怎麼活過來的?”
高世則解釋道:“正常的生活是指除了基本的生存條件以外,還可以保證一些其他的生活需要,比如買新衣服,添置新家當,小孩上學,還有偶爾買點肉改善生活等等。而基本的生存條件就簡單多了,隻要保證不死就行,一個人就算每餐隻吃半飽,也能夠保證活下去。另外還可以通過打短工,或者是額外收入來補貼生活,因此就算隻種10來畝地,也是夠的。”
另一個組員馬賽道:“打短工還好說,這裏的農民還能做什麼額外收入?”
高世則嗬嗬笑道:“你可不要低估了中國農民的生存能力啊,他們會充份利用每一寸土地,你看寨裏的這些民屋的門前,門後,都零星的種了不少東西,大部份都是玉米、紅薯、土豆這樣的易生長高產量作物,就算隻有幾顆玉米,也足以讓人支持下去了,農民可不是隻吃玉米粒啊,連玉米棒也會都吃掉,有時還能挖野菜吃,因此怎麼樣也能活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