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錚的判斷果然沒有錯,就在第二天,秦錚和張佩綸再次會談的時候,張佩綸首先就告訴秦錚,他己經得到了李鴻章的回複,李鴻章表示可以代為向流亡的淸廷上奏,請清廷正式下旨,確認海外華人的身份。

其實李鴻章收到了張佩綸的電報之後,根本就沒有想過什麼程序不程序的問題。畢竟淸廷現在都己經混到了這個份上,還要拜什麼架子,非要海外華人首先上表,請求歸附,才下旨招撫收納。

這一方麵李鴻章要比張佩綸看得更透澈,所謂曠以時日不過是個借口,因為現在有電報相通,消息傳遞方便之極,根本費不了什麼時間,而其實海外華人根本就不在乎清廷的認同,現在他們不是照樣占領了天津、威海衛、青島,而且據說還頗得人心,隻要他們有足夠強大的武力,又確實是華夏漢人的麵貌,說著漢語,而施政也不太苛刻的話,想獲得漢人支持並不算很難,就算清廷不確認他們的身份,也不可能改變這個事實。而海外華人還要提出這個要求,實際隻是向清廷表示一個態度,就是告訴清廷必須要按照海外華人的步調來走。

當然,以海外華人的實力,讓他們老老實實的聽清廷的命令,也是不可能的事情,盡管現在基本可以確認這夥人確實是華夏後裔,但他們或許是宋人的後裔,或許是明朝的後裔,但並不是清朝的後裔。

但李鴻章也更清楚,現在的清廷根本就沒有拒絕的資本,因為海外華人己經成為清廷繞不開的一個坎,清廷不可能甩開海外華人,直接和各國進行談判。賠多少錢、割多少地且不論,但現在海外華人還占著天津,這不僅僅是北京的門戶,而且漕運改海運之後,天津就是南方物資經海路運到北京的必經港口,因此除非淸廷是打算遷都,否則就根本繞不過海外華人。

既然是如此,那麼到不如從現在開始就處理好和海外華人的關係,畢竟清廷現在還是中華大地上的合法政府,海外華人在名議上還是願意依附於清廷, 而且李鴻章也並不認為海外華人有對清廷取而代之的意圖, 至少在短時間內是沒有這個打算, 畢竟這夥海外華人的人數有限,又缺少根基,而大清的統治己有250餘年,己是根深蒂固,又豈是能夠輕易動搖的。

李鴻章估計,海外華人目前的目地是在名議上依附清廷,並且在中華大地上獲得一個立足之地,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而李鴻章認為這個條件還是可以接受的,畢竟現在清廷的當務之急是盡快結束戰亂,讓太後和皇帝早日返回北京。在這方麵,海外華人還是大有利用價值。

至於以後海外華人發展到“三藩” 那一步,李鴻章認為那至少是十年甚致是二十年以後的事情了,而且等清廷回歸北京,重新恢複元氣以後,同樣也可以慢慢的削弱海外華人的實力,以清廷坐擁全國的龐大實力,也不是做不到這一點。因此李鴻章當那就決定,立刻指示張佩綸答複海外華人的要求,並且把這件事也包攬下來,按照李鴻章的估計,請求清廷下一份詔書,承認海外華人的地位,並不是什麼難事。

得到了張佩綸的答複以後,秦錚到沒有什麼喜形於色的表情,因為這個結果早就在秦錚的預料之中,雖然他沒有李鴻章想的那麼複雜,但畢竟現在穿越者提出的要求並不苛刻,無非就是讓清廷在麵子上不好過一點,不過舊時空的曆史證明,清廷並不是一個死要麵子的王朝,什麼“天子守國門”,“天子死社稷”一類的事情,在清廷身上是看不到的。

秦錚隻是點了點頭,道:“這樣就好,不過不知道各國那邊是否同意讓朝廷也加入這次談判,並一起解決中國的問題呢?”

張佩綸道:“在下從上海出發之前,中堂大人曾與洋人們協商過此事,洋人們的意見是,隻要貴方答應,他們也並不反對。當然,詳細形式,等在下返回上海以後,中堂大人還會與洋人們再協商。”

秦錚道:“這是自然,關於這一次談判,我們的初步原則是一定要全力維護中華的主權與國家利益,決不能在這次談判中喪權辱國。”

聽了秦錚的話以後,張佩綸的心裏也稍稍好過了一點,不管怎麼說,海外華人一直都宣稱他們是華夏後裔,因此在這次談判中,怎麼樣也會幫助清廷一把,至少可以讓清廷少賠一點銀子,少割讓一些土地,這樣也可以讓李鴻章少挨一點罵。

張佩綸十分清楚,這種與各國談判的活絕對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甲午戰爭的時候,大清被日本打得水陸兩軍盡沒,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均被日軍登陸成功,對北京形成戰略鋏製之勢,大清己全無抵抗之力,隻能啟用李鴻章去與日本談判,結果李鴻章在日本還遇刺挨了一槍,幾近喪命才簽下“馬關條約”,總體保住了大清的囯體,但歸來之後卻被全國上下眾口一詞指為漢奸,而清廷對此卻一言不語,絕口不提“馬關條約”實際是得到了清廷的認可以後,李鴻章才在條約上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