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秦錚專程從天津趕到大沽口來,當然不會是為了騎兵連的事情,其實上騎兵連隻是秦錚這次來大沽口附帶的事情,而秦錚來到大沽口的主要任務是迎接李鴻章的到來,昨天天津方麵就接到了青島的發回的消息,李鴻章的船隊己經到達青島停泊,明天就能到達大沽口。
本來李鴻章早就想來天津訪問,張佩綸從天津回到上海以後,而這時逃到西安的朝廷也終於下詔,對海外華人嘉獎了一番,於是李鴻章立刻著手準備到天津訪問,按照李鴻章的計劃,力爭在中國的農曆新年以前促成談判開始,就算是談不出一個結果來,至少也可以開一個好頭,而且可以把談判的大基調給確定下來,也可以讓逃到西安的皇太後和皇帝能夠過一個好年。
那知就在這時,各國又為李鴻章的訪問天津之行,展開了一場大撕逼。首先是英國向李鴻章提出,要派出一個觀察團,隨李鴻章一起訪問天津,並且希望能夠和海外華人在天津進行會晤。
原來英國雖然在天津設有領事館,而且海外華人也允許英國駐天津領事館繼續保持下去,並履行其外交事務,甚致還可以向外發電,向上海方麵報告天津的情況,但領事館的行為、活動和清廷統治的時代相比,有了極大的限製,收集到的消息有限,而且領事館裏的武官的軍銜不高,隻是一個上尉,見識有限,因此上海方麵對海外華人的行事、作風、軍力始終缺乏直觀的認識。英國方麵希望借這次李鴻章訪問天津之際,派一個觀察團隨行,並且打算在其中夾雜幾名軍官,近距離的觀查海外華人,通過和海外華人進行會晤,了解海外華人對這次談判的態度,自己也好有所準備。
從李鴻章心裏來說,當然是不希望帶著英國觀察團去天津,這不是給自己找了個監軍嗎,到了天津多有不便,因此招集周馥、盛宣懷、張佩綸、李經方等人商議,想個什麼辦法婉言拒絕了英國人呢?
那知還沒等李鴻章等人商量出一個推的借口來,其他法俄美日德等國已經聽到了風聲,自然是都不甘落後,而且各國也擔心英國會不會借這次訪問天津之際,和海外華人私下裏達成什麼交易,把自己給賣了,於是各國一方麵對英國的單方麵行為表示遣責,指責英國有違各國達成的行動一致原則;一方麵又紛紛向李鴻章要求,也要派出觀察團隨李鴻章一起訪問天津,同時還要求和海外華人進行會晤。就連在朝鮮半島上劍拔弩張,差一點就打起來的日俄兩國這時也保持高度的一致。
見各國都向自己抗議,英國人也有些掛不住了,畢竟是自己做得不地道,於是向各國提出,幹脆各國都派出幾各代表,組成一個觀察團隨李鴻章去天津,並共同和海外華人進行會晤。這個建議自然得到了各國的一致讚同,於是聯名向李鴻章提出要求。
本來就是一個英國,已經讓李鴻章感覺得壓力山大,現在其他各國一起來,李鴻章頓時抗不住了,而偏偏在這個時候,上海的報界居然也跑來湊熱鬧,向李鴻章請求,要派記者隨行,甚致提出要釆訪海外華人。
上海是中國對外開放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而且又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再加上大量的租界地影響,這個時候的上海己是中國最發達,代化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而作為近代化的一個標誌,上海的報業十分發達,一共有“申報”、“上海新報”、“字林西報”、“大美晚報”、“上海泰晤士報”等十餘種中外文報紙,由於絕大多數報紙的出版地點都在租界內,清廷也鞕長末及,因此這個時候的上海可以說是一個新聞自由度極高的地方,各報紙幾乎什麼話都敢說,什麼人都敢罵,碰上這樣的機會,自然不會錯過。
李鴻章在無奈之下,隻好讓張佩綸向天津方向發電,說明了各國希望派出觀察團來天津,還有上海報界的要求。
執委會經也簡單的商議之後,認為觀察團根本算不了什麼事,來就來吧,在自己的地盤上,還怕他們翻天嗎?相反如果拒絕,到是顯得自己膽小,至於報界要派記者隨行,更是歡迎之致,舊時空是一個資迅極為發達的時代,怎樣應付記者,是海軍的每一個艦長必修的課程,更不要說夏博海、秦錚、肖建軍等人,都己是支隊級別的軍官,應付記者都頗有些心得,而且這也正好是一個宣布穿越者的大好機會。
於是執委會立刻回複上海,同意各國派出觀察團訪問天津的要求,並且也同意和觀察團會晤,但限每國最多隻能派出五個人,武官隻能攜帶隨身自衛的武器,而且在會晤的時候,禁止攜帶武器,觀察團到達天津,必須聽從天津政府的安排等等。同時天津方麵也歡迎上海報界來訪,不過隻限三家報社,而且每家報社隻限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