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穿越者和觀察團舉行會晤的同時,外事部的部長李三傑也接見了隨行的三個報社的記者,並答複了記者提出的問題。
觀察團來天津訪問,主要是以協商談判的事宜為主,對穿越者提問,隻是付帶,而記者就不同了,都憋著在天津搞到大新聞,因此都準備了一大堆問題,除了對穿越者的來曆感興趣之外,還對穿越者以前的社會構成,政治製度,生活習慣等等事情都充滿了好奇,另外還對穿越者回歸以後的打算、目標,以及在這次談判中,穿越者的目標等等,甚致有記者問出穿越者是否打算在中國恢複漢人的王朝這樣忌禁的話題。
不過負責接待記者的李三傑早己經見慣了舊時空裏各種記者的刁鑽問題,應付起這個時代的記者,自然是得心應手,不僅是有問必答,而且對每一個問題的回答都是長篇大論,或正麵回答,或傍敲側擊,或大打太極推手,還不時的開個玩笑,冒幾句新詞來。
這些答複在舊時空裏,肯定是會被貼上官話、套話、客氣話的標簽,但在這個時代,卻是十分新鮮的說法。由其是無論穿越者的答複內容如何,始終都是麵帶微笑,沒有一點不耐煩的樣孑,就這一點,己讓來訪的記者們大為感動了。雖然報紙在中國己經存在了30餘年,但社會地位並不高,這一方麵是因為報紙是由洋人引入中國的新鮮事物,傳統的士大夫對此有一種本能的排斥,而另一方麵,在報紙剛引入中國的時候,人們普遍都將其視為朝報的變相。
所謂朝報,也稱為邸報,是指中國古代一種以簡訊形式報道皇帝的起居、言行、上諭、朝旨、書詔、法令為主,有官吏的任命、升遷、黜廢、獎懲,大臣和各地方官員的奏折、公文等,也有少量偶發的社會新聞軼事等的印刷品,俱有一定的現代報紙特征。
一般認為朝報最早出現在漢朝,不過當時朝報隻是做為官府的公文,在內部流通。而朝報開始在民間發行時,則是在唐朝,到了宋朝的時候,朝報己經成為民間公開發行的印刷品,一直到清朝,官府基本都默許了朝報的發行。不過由於朝廷的大部份信息在原則上是不公開的,因此朝報的消息來源一般都是中央各官署的下級官員、高級官員的差官和新貴的家人,甚致還抱括太監,而這樣的消息,當然是真假兼半,難以分辯,不過一般的重大消息還是比較準確的。
而賣朝報,在中國古代的社會地位並不高,被視為塘驛雜役之專業,所傳消息亦不盡可信,故社會輕之,難登大雅之堂。因此報紙在中國發行的初期,除了洋人及與洋人做生意的華商以外,幾乎沒有什麼閱賣者,而在報社工作的傳統文人,也大多都是科場不如意,無法進行仕途的人,也難以被重視科甲出身的士林認可,報紙的主筆、記者都被視為不名譽的職業,認為報紙“常毀人名譽,有傷陰騭,不是好人家子弟的正當出路”,左宗棠就曾痛罵“江浙無賴文人,以報館為末路”, 雖然是偏見,但也道出了這個時代的實情。
既然報紙的社會地位不高,那麼報館的記者想做正式的釆訪,難度可想而己知了,向李三傑這樣痛痛快快的接受釆訪,而且有問必答,每答還內容豐富,態度親和,是從未有過的事情,因此幾名記者都記下了厚厚的一大本釆訪記錄,大感這一次真是不虛此行,回去以後一定為大受雇主的讚揚,同時也對海外華人的好感大增。
接待記者的時間用了兩個多小時,李三傑一口氣回答了二十餘個問題,才宣布結束,而記者們還仍然意猶未盡,最後李三傑將穿越者簡介的小冊子送給每個報社一本,同時還承諾,在上海談判期間,穿越者還將舉行一個新聞發布會,將邀請上海所有的著名報紙參加,記者們這才滿意的結束了這次專訪。
當然,這些活動李鴻章都沒有參與,而是向穿越者提出,希望穿越者能夠安排自已參觀更多的地方,目地是想多走多看,好更了解這夥海外華人。
而穿越者對此也沒有拒絕,在當天上午,秦錚陪同李鴻章一行人參觀了印刷廠、木工廠,這兩個工廠都是穿越者在天津購買下來,並且進行了改造的工廠,現在都引入了一批機器,不過這兩個工廠的規模都不大,印刷廠的員工隻有155人,而木工廠的人數多一些,也隻有287人。而秦錚對李鴻章的解釋是,開辦這些工廠,不能急功近利,貪大求全,而是要權衡好投入與收益的平衡,因此在一開始的時候不宜盲目擴大生產,而應以積累經驗和培養技術工人為主,等條件成熟之後,再逐步擴大生產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