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會議結束時,夏博海還專門強調,與德國簽定合作協議,屬於二級機密,不得對外泄露,也不能在穿越集團的新聞媒體上公布。

原來在李鴻章訪問天津結束以後,文化部部長汪軍曾向執委會建議,創辦一份屬於穿越集團的報紙,做為穿越集團的宣傳工俱。

其實汪軍提出這個建議並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早就有所準備,隻是一直在等待機會。因為現在行政部的各部門中,文化部是最沒有存在感的部門,既沒有下設單位,手裏又沒有項目,在行政部裏更是沒有一點話語權力,可以說整個完全就是一個“三無部門”。

本來在印刷廠成立之後,文化部極積向行政部申請,要把印刷廠歸屬在文化部之下,同時成立一個出版社,統一管理印刷出版物。但印刷廠成立之後的工作主要是印刷穿越集團內部的資料文件,教材等等,根本就沒有印刷對外出版物,結果行政部討論之後,決定將印刷廠歸屬於行政部辦公室之下,因為大部份的文件資料都是由行政部辦公室編寫的。

而造成文化部淪為醬油部的最主要原因,還是穿越集團在前一階段的事情確實太多,而且千頭萬緒,什麼都是緊急重要,相比較來說,文化部的事情屬於可以放一放的,因此隻能將文化部的事延後,現在文化部的主要工作就是寫寫通知、公告、再不就是組織歡迎、慶賀一類的活動。

在行政部裏各部門私下聊天,有人甚至建議,不如把文化部和教育部合並成文教部算了,因為在舊時室裏,許多國家確實是把文教合在一起,而現在好歹現在教育部下屬有一個希望學校,另外還接管了青島愛道院,並且還有青島學校的建設項目,到是要比文化部強多了。

不過執委會還是明白文化部的重要性,隻要等穿越集團穩定下來以後,文化部肯定會是一個重要的部門,作用決不會在其他部門之下,因此才沒有將文化部和教育部合並,並且還對文化部的工作人員進行了一些安撫,讓他們安心工作,機會總會有的。

但文化部的人員卻不能不感受到巨大的壓力,雖然執委會並沒有解散或合並文化部的意圖,使文化部能夠保全下去,畢竟老是這麼邊緣化也不是辦法,必須盡力想辦法為文化部找幾個項目,不為別的,隻為增加文化部的話語權,否則就算是熬到了穩定期,文化部也未必就能在行政部裏爭取到多少資源利益。畢竟一但到了穩定期,所有的部門都會有一個長足的發展期,資源的爭奪也未必會比現在輕鬆,而在此之前,那個部門在行政部的話語權大,那麼進入穩定期之後,在爭取資源方麵,無疑將具有較大的優勢。

文化部的部長汪軍也私下裏招集本部門的主要工作人員商議,文化部可以搞那些項目?其實文化部可以搞的項目有很好,首先就是報紙,而且這個時代的印刷技術己經比較發達,普通文字印刷自然不在話下,圖畫排版印刷也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準,就連照片排版技術也己經出現,雖然照片印刷的比較粗糙,但大體還是可以看清的。關建的是這些設備在天津穿越者的印刷廠裏都有,因此從技術上說,是完全沒有難度的。

隻不過汪軍的考慮比其他人要深一層,那就是一但文化部提出項目申請,就一定要能通過執委會的審查,因為一但被執委會否決,那麼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就不能再申請同樣的項目。

而文化部能搞的項目雖多,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是可以緩一緩、放一放的事情,和建設項目、工業生產項目、學校、醫院等相比,並不是非要不可,簡單來說,報紙可以不辦,但公路、碼頭卻是非修不可的,因此汪軍也不敢輕易出手,必須找一個適合的時機,出手必得,萬一沒申請下來可就麻煩了。

李鴻章訪問天津,帶來了三個報館的記者隨行,這自然是給了文化部一個大好時機,因為報紙是現在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之一,而穿越者在內心深處,自然是都認為自己要比這個時代更為文明先進,那麼別人帶著記者來訪問天津,又是釆訪,又是提問,而穿越集團卻派不出自己的記者來,這讓穿越者情何以堪,而且下一步穿越者要到上海去進行談判,還準備在上海招開新聞發布會,如果穿越集團再沒有記者參加,那麼麵子上也就太難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