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德國的收獲(下)(1 / 2)

提爾皮茨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一個解決的辦法,怎樣將這魚與熊掌兼得,不過提爾皮茨馬上就反應了過來,既然黃哲指明了這個問題,那麼他想來應有解決的辦法,因此也十分虛心的向黃哲請教。

黃哲當然有辦法,否則也不會這麼大張旗鼓的向提爾皮茨提出這個問題,其實說穿了很簡單,就是將主炮分為一級主炮和二級主炮兩種。

其實二級主炮的概念,在舊時空裏,是由英國首先提出來的,其實英國海軍十分清,英國軍艦的大口徑主炮雖然可以在與對手主力艦交戰時壓倒對手,但在對抗大型防護巡洋艦、大型裝甲巡洋艦時,則會出現主炮的射速偏低、而副炮火力又不足的情況,但英國並沒有像德國那樣,牲犧主炮的威力而選擇主炮的射速,而是開創了二級主炮這個概念。

英國海軍將305毫米口徑的艦炮定為一級主炮,將233毫米口徑的艦炮定為二級主炮,前者的射速慢,但威力大,而後者的威力小,但射速快。在一艘軍艦上同時裝配這兩種主炮,這樣就可以解決副炮威力不足,而主炮的射速過慢的難題。

對大型防護巡洋艦、裝甲巡洋艦這樣一類速度較快但防護相對較弱的敵艦時,以二級主炮配合副炮進行打擊,而與敵方的戰列艦進行主力艦決戰時,則是以一級主炮為主,輔以二級主炮;在對付敵方的快速巡洋艦和魚雷艇這類小艦時,則是用副炮和其他中小口徑速射炮。這樣將火炮層層分級,各施其責,從理論上來說,是近乎於完美的設計了。

當然安裝了二級主炮之後,也造成戰艦的排水量進一步擴大,釆用二級主炮概念設計的愛德華七世級戰列艦的排水量己連近16000噸,而愛德華七世級戰列艦的後續艦,納爾遜級戰列艦的排水量更是達到了17200噸。當然對英國的造艦技術來說,噸位並不是問題,關建是效費比。不過現在愛德華七世級戰列艦還在設計當中,而真正開始建造,要等到明年才能開工。

不過二級主炮的概念是理論上完美,在實際的使用中,卻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首先是加大了後勤供應的困難,軍艦上安裝了兩型火炮,就必須配備兩型不同的炮彈,這就增加了炮彈供應和艦內運輸的困難度,盡管艦體增大,一、二級主炮的炮彈合計起來或許要比以前多一些,但兩種口徑的炮彈不能通用,單一口徑的炮彈反而呈大幅減少的趨勢。到了實戰的時候很容出現一型主炮的炮彈打光,而另一型主炮卻還有大量的多餘炮彈。

如果說炮彈種類過多,隻是權衡取舍的問題,那麼另一個問題是難以克服的了,原來英國海軍的技術部門發現,隨著火炮技術的不斷提高,射程也在不斷增大,單靠炮塔自帶的觀描係統,己經難適應未來的戰爭,因此必須使用全艦統一的火控指揮係統,使用相同參數進行齊射,才能提高主炮的目中率,現在英國己經開始研製軍艦的統一火控指揮係統,但甴於一、二級主炮的口徑、彈道不同,不能使用同一射擊參數。因此一、二級主炮的火控係統很難協調指揮,要麼在軍艦上安裝兩種火控係統,要麼兩型主炮隻能輪流操作,這在客觀上實際是變相否定了設計二級主炮的初衷。

在舊時空裏,英國建造的安裝了二級主炮的軍艦並不多,隻有愛德華七世級戰列艦、納爾遜級戰列艦共計七艘,這主要是由於英國在軍艦設計上的領先,沒有現在的經驗可以借鑒,隻能靠自己摸索前進,走彎路、錯路也是再所難免的事情。

而其他國家建造類似的戰列艦也不多 ,主要有法國的丹東級戰列艦,裝備有4門305毫米口徑一級主炮,12門240毫米口徑二級主炮;俄國的安德烈_佩沃茲萬尼級戰列艦,裝備有4門305毫米口徑一級5主炮,14門203毫米口徑二級主炮;日本的薩摩級級戰列艦,裝備有4門305毫米口徑一級主炮,12門254毫米口徑二級主炮;意大利的艾琳娜女王級戰列艦,裝備有2門305毫米口徑一級主炮,12門203毫米口徑二級主炮等

而且在舊時空裏,正是由於認識到安裝二級主炮的錯誤,才使英國催生了采用統一口徑的全裝重火力主炮軍艦--無畏艦的出世,這也導致了在無畏艦出現之前的所有主力戰艦在一夜之間全部過時,同時也使英國的軍艦設計建造再次將其他國家遠遠甩在身後。

黃哲做為一個戰列艦的發燒黨 ,當然知道前無畏艦、無畏艦、一、二級主炮,全裝重火力主炮等這段曆史,不過經過海軍的眾討論之後,認為一、二級主炮的分類概念,在這個時候到並不算過時,因為一來是現在的火炮技術還有限,海戰的距離也並不遠,雖然英國將海戰距離定義在6-7千米,而在實戰中,軍艦的射擊距離都在5千米以內;日本海軍更是有不進入敵艦3千米以內絕不許開炮的條例,而正是由於距離近,各主炮可以用自身配置的觀描係統進行自我效準射擊,還用不上全艦統一的火控指揮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