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老爺,怎麼樣了,知縣老爺答應立刻動員全城的百姓,共同守衛高密縣城了嗎?”

萬俞福搖了搖頭,苦笑了一聲道:“老爺說我們所說的話全無根據,不相信海外華人會來進攻高密縣城,因此沒有聽我們的建議。”

其他幾名地主也都連連點頭,原來萬俞福不可能向知縣承認,是自己主動組織武裝去進攻海外華人的,因此隻能把海外華人在城外的鄉村中強奪土地,甚致處死了不少地主等等事情添油加醋的說了一遍,然後說自己打聽到消息,海外華人要來進攻高密縣城,請求知縣下令,全城動員,協同守衛高密縣。

雖然對海外華人正在膠州縣的一些鄉村推行所謂土地革的事情有所耳聞,但高密縣的知縣鄭代遠卻並不認為這對本縣、準確來說是對自己有什麼影響。一來是目前海外華人的活動主要是在膠州縣,還沒有到高密縣來,盡管說膠州、高密近在咫尺,但畢竟是不在本縣,知縣老爺自然也就不願多操心;二來海外華人的活動都是在縣城外,按照清廷的規據,隻要是縣城不出事,在城外鬧出的事情再大,知縣的責任就不會大到那裏去。反正收的不是鄭大老爺的地,鄭知縣當然不會心疼。

而且前一段時間,萬俞福上竄下跳,極遊說其他地主,組成聯盟準備與海外華人對抗,鄭代遠也都知道,明麵上雖然不說,但在心裏卻誹夷萬俞福這是螳臂當車,不置量力。鄭代遠畢竟是一縣之主,對基層的控製能力或許不及萬俞福,但對朝政大事的掌握卻要遠比萬俞福強得多,他當然知道海外華人回歸以來,把洋人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退兵乞和,而且還收複了北京,現在太後、皇上想回京城還要看海外華人的眼色,據說朝廷正在招撫海外華人,有一種傳言就是要將海外華人在山東封藩,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能得罪海外華人。山東巡撫衙門己連下兩道命令,嚴令各地官員,軍隊不得與海外華人發生衝突,就可以朝廷對海外華人的態度。

在這種情況下,別說海外華人搶幾個地主的田產,就算是真占了縣城,估計朝廷也會睜一眼閉一眼裝不知道,因此如果海外華人真的要進攻高密縣,自己應該做的就是出城納降,把海外華人迎進城來,然後生死任甴海外華人處置,估計海外華人不大可能會要了自己的命,而朝廷就算降罪,也不過是罷官棄職而已,如果真的守城據敵,城破自己固然是難逃一死;就算是守住了縣城,自己也活不了;因為朝廷肯定會拿自己的腦袋去討好海外華人。因此無論萬俞福等人說的消息是真是假,自己都絕對不能下令動員全城百姓守城。

結果無論萬俞福等人怎樣勸說,鄭知縣就是一口咬定,萬俞福等人說海外華人要來進攻高密縣之言全無證據,危言聳聽,就是不下令全城動員,死守高密縣。

雖然萬俞福可以控製整個高密縣的錢糧稅賦,但其本身畢竟隻是一個不入流的吏員,高密縣真正的當家人還是縣大老爺鄭代遠,說得極端一點,如果鄭代遠不怕整個高密縣的錢糧稅賦陷入混亂,影響自己的政績,而一定要殺萬俞福,除非是萬俞福立刻跑路,否則也就難逃一死。因此萬俞福也無法逼迫鄭代遠下令,也隻好悻悻的離開縣衙,帶頗眾人回到自己的宅裏。

聽完萬俞福講說的經過以後,王克複也有著急,道:“那怎麼行,海外華人的作風一向雷厲風行,隨時都有可能來進攻高密縣,如果還不趕緊動員全縣百姓守城,恐怕就來不急了。”

萬俞福苦笑了一聲,道:“我何償不知道這樣的情況,但知縣老爺就是不信我們的話,我們又能有什麼辦法,我們總不能代替大老爺發令吧。”

一個地主愁眉苦臉道:“是啊,我們也沒有辦法。”

又有一個地主道:“要不趁著現在海外華人還沒有殺來,我們就快逃吧。”

王克複一皺眉,道:“逃?我們能逃到那裏去?我們的田地、產業、家小都在這裏,就算是逃出高密縣,失去了田地、產業,我們又怎麼活下去,我知道各位在其他縣裏有些親友,逃到別的縣裏去購田置地,或許還能再置一翻產業,且不說在別的縣裏再置一翻家業有多難,但你們以為海外華人隻會滿足膠州、高密兩個縣嗎?如果海外華人追到你們去的縣裏又怎麼辦?因此不如趁著大家都在一起的時候,奮力一搏,和海外華人拚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