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二名日本顧問在北洋新軍裏到也是十分盡責, 他們幫助袁世凱編製操典、條例,修改軍紀,訓練士兵,因為中德之間,畢竟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徳國陸軍的製度也不能完全照搬,需要進行一些修改,而在這方麵日本陸軍到是有不少經驗,二名日本顧問也向袁世凱提出一些合理化的修改建議,時間長了以後,這二名日本顧問也頗受袁世凱的看重。
穿越者開始在膠州灣一帶地區搞土改的時候,兩位日本顧問就提醒袁世凱,海外華人似有意謀取山東,請袁世凱要小心警惕,早做準備,並且表示如果袁世凱和海外華人發生衝突,日本方麵願意給袁世凱提供支持幫助。當時袁世凱雖然也感覺到了海外華人對自己的威脅,但還無意和海外華人發生衝突,因此對兩人的好意婉言謝絕,不過兩人畢竟是為自己著想,袁世凱還是有些感激。
數日以後,兩人又向袁世凱反映,在北洋新軍中有些軍官的家中田產被海外華人沒收,因此有的軍官甚致打算在私下裏帶領軍隊,參加地主組織的武裝,與海外華人為敵,請袁世凱加強北洋新軍的管理,以防有人私自帶兵行動,當時山木還開玩笑似的說了一句,如果真讓軍官帶著軍隊去了,到是可以給海外華人一點厲害。而兩人看似說者無意,但袁世凱到是聽者有心,於是才生出了試一試海外華人的念頭來。
現在袁世凱回想起來忽然發現,這分別就是有意將自己引著走上這一條路。袁世凱是何等精明的人,想到這裏也不由得驚出了一身冷汗,日本人這不是分明要挑起自己和海外華人的衝突嗎?小日本的這一招到是真陰損,自己自命精明一世,居然還是進了套,如果不是海外華人的提醒,到現在還沒醒過來。反到是海外華人竟似早己洞若觀火一般。
到了這個時候,袁世凱不能再隱瞞,反正把話也說開了,也沒有什麼顧忌,便將兩名日本顧問的事情向秦錚講說了一遍。
秦錚聽完之後,並沒有馬上說話,而是在沉呤了一會兒之後才道:“袁巡撫,在濟南還有沒有其他長期定居的日本人呢?”
袁世凱點了點頭,道:“有,在濟南有兩家日本人開設的商行,另外在煙台還有幾家日本人開辦的工廠,都是在甲午之戰以後設立的。”
秦錚明白,在甲午戰爭之後,清廷和日本簽定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一般人隻記得其中賠償日本兩億兩白銀和割讓台灣,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但卻忽略了還有一條對中國的危害性一點都不比賠償割地差,就是【馬關條約】的第六條,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由於各國均與清廷簽定有“利益均沾”的條款,這也就意味著日本取得了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資格,那麼其他各國就均自動獲得了同等的資格,而在此之前,各國隻能在中國開設商鋪,出售商品,但卻不能開辦工廠。這樣一來,不僅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且使各國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晉升到資本輸出的高階段,不僅逐步控製了中國的民族經濟,而且全麵的滲透於中國社會的各階層。
山東雖然是一個沿海的省份,但開設的通商口岸並不多,除了被德國強租去的膠州灣以外,就隻有煙台一地,在舊時空裏,濟南是在1905年才被清廷設為自開商埠,不過由於國外資本大幅進入中國,濟南作為山東的首府,自然也難以幸免,雖然各國不能在濟南投資建廠, 但開設商行還是可以的。而日本在這方麵甴為積極,因為山東半島與日本隔海相望,一直都是日本寄望的目標,因此日本以煙台為跳板,以開廠和開商行的名議,盡力的向山東的內地滲透。雖然各國都有借商行收集情報的例孑,但隻有日本是把商行完全當作情報據點使用。
而聽了袁世凱的介紹之後,秦錚己經基本可以肯定,這件事情肯定和日本脫不開關係的,看來袁世凱也是被日本人擺了一道,好在是老袁的頭腦還算是清醒,因此才沒有和穿越者全麵開戰。當然話說到這一步就夠了,於是秦錚道:“好,感謝袁巡撫能夠如實回複我們的問題,看來我們之間確實存在著不少的誤會,不過我想現在這些誤會應該是能夠全部消除了。”
其實這時袁世凱也基本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了七八分,心裏自然暗恨日本,因此連連點頭,道:“是,是,請秦政委放心,我們以後絕不會再有誤會了。”頓了一頓,袁世凱又道:“秦政委,兄弟還有一個想法,還請貴眾能夠考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