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元老議院的各項規則確定下來的同時,當選的政府主席夏博海也提交了行政院院長、副主席、以及各部委員的提名名單,行政院院長王雲鵬、副主席徐濟超、財政委員賈振召、軍事委員肖建軍、農業委員高世則、工礦能委員魯宏、建交郵委員遊明錢、商業委員葉岩福、外事委員李三傑、民事委員會張玉明、文教衛委員汪軍。
9個部委的委員基本都是原來的部長,這一方麵是因為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裏,各部門的運行狀況基本良好,各部部長也都積累了相當的行政管理經驗;另一方麵也是現在的華東政府裏缺乏行政管理人材,能用的人就隻有這麼多,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其中隻有商業委員葉岩福是原來外事部的副部長,負責對外經貿事務,因為原來行政部的17個部門裏並沒有商業部,隻是在財政部下設商業司,而對外經貿則是放在外事部下,不過華東政府成立以後,肯定是會大力的發展對內對外的商業,因此完全有必要將商業委員會設在9個大部委之列。
不過夏博海提名的11人都要在元老議院裏接受議員們的谘尋,並闡述自己的施政理念,然後甴議員投票認可,當然最終這11人都通過了議院的確認,這也就意味著華東政府的第一屆民選政府領導班子的主要成員均己經齊備,可以開好正式上任,並行駛自己的行政權力了。
而新政府領導班子上台之後,第一件重大的事件就是向清廷交割北京,並且全麵接管山東省。
在北京由李鬆晨代表華東政府和李鴻章舉行了交接儀式,正式將北京的軍事、行政、治安管理等權力全部都移交給清軍負責,在北京的隻留有山東省駐北京辦事處,主任由原昆明艦的副政委鄧永儉擔任,他是隨秦錚到訪西安的副手,對清廷的官場習慣有一定的認識,並且也結識李鴻章、慶親王、榮祿、王文韶、袁世凱等一幹軍政大員,有利於和清廷進行交流溝通。
另外就設立在北京的鐵路管理處,因為京津鐵路由雙方共同經營,而現在由於清政還沒有正式回京,因此暫時仍然由華東政府單獨管理,而從李鴻章心裏來說,認為幹脆就把京津鐵路交給海外華人經營算了,畢竟京津鐵路是關係到南方物資運到北京的一條關建的鐵路樞紐,運營絕對不能馬虎,而按照李鴻章的了解,海外華人顯然昊要比清廷更善於經營鐵路,把京津鐵路交給海外華人經營,不僅可以確保這條鐵路的穩定運行,而且清廷還可以減少許多麻煩,並唾手而得鐵路經營帶來的收益,何樂而不為呢?
交接完成以後,李鬆晨和最後一批從北京撤離的人員軍隊約700餘人一起登上火車,返回天津,而李鴻章則帶領著留守北京的一幹人員,將李鬆晨等人一直送上火車,並看著火車離開車站,開往天津,才算是鬆了一口氣,總算是順利的接收了北京,其問沒有出什麼萎子,而海外華人也沒有設置什麼障礙。
李鴻章在5天以前就收到了西安發來的電報,知道慈禧、光緒已從西安啟程出發,預計將在兩個月左右以後到達北京。如果這其間再出什麼意外,可就不好辦了。
原來秦錚等一行人離開西安之後,慈禧雖然對秦錚在西安的行為十分不滿,但又盼著秦錚回到北京之後,盡快和李鴻章達成交割北京的協議,因此才連續下旨李鴻章,要求他盡快和海外華人談好。而在穿越者和李鴻章正式簽定了移交協議以後,慈禧也十分高興,立刻下令準備移駕回京。並且以光緒的名議正式發布了《聖駕回鑾》詔書。
和舊時空相比,庚子國變造成的後果最大的不同除了大量減少賠償和出讓主權之外,就是在庚子國變期間支持義和團力主和各國開戰的大臣們也沒有被要求清算,因為現在各國己經沒有能力逼清廷處罰這些開戰的製造者,而穿越者更是沒有這個興趣。
其實清廷在庚子國變期間,死於戰亂中的大臣極多,戰死的有武衛前軍統領聶士誠、直隸總督裕祿、巡閱長江水師大臣李秉衡;被八國聯軍捕殺的大臣有軍機大臣、禮部尚書啟秀、刑部侍郎徐承煜;自殺的有大學士徐桐、內務府大臣景善、戶部尚書崇綺等人,還有大量的官員、宗室舉家自盡,另外在慈禧、光緒一行逃亡的途中病裏的軍機大臣、兵部尚書剛毅。
而在舊時空裏,辛醜議和之後,應各國要求處死的大臣還有莊親王載勳,軍機大臣、刑部尚書趙舒翹,山西巡撫毓賢,戶部侍郎英年等人;被流放的還有端親王載漪、輔國公載瀾。